shouye
神传汉字

汉字正义(30):玄妙得自无欲中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道德经.第一章》

前文〈如何“格物”以致知〉中介绍过,“格物致知”是中华文化认知活动的基点和基本方法,但这只是对常规宏观领域的常规事物而言。当进入微观量子世界以后,物质的存在状态和行为,呈现出与常规宏观世界完全不同的特点,“格物致知”的方法就不再适合了。

微观粒子不同于宏观世界事物的最基本表现是“波粒二象性”--同时具备“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你无法同时观测其本质究竟是“粒子”还是“波”。你用观测物质的方法观测,它表现的就是“粒子”,你用观测波动的方法观测,它表现的就是“波”。

也就是说,微观粒子的“态”因人们的观测想法而呈现,任何有目的观测看到的都不是真相,只是“微观粒子”依观测者的“想法”而呈现的一种“态”而已。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类似于“聚则成形,散则成气”,用修炼界的说法,叫“随心而化”。

所以,用“格物致知”的方法研究微观世界中的事物,永远得不到真相,对于认知微观粒子而言,“格物”成了一种“执著”而局限着“致知”者所能看到的真相。

那么对于微观(量子)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去认知的呢?老子说得很明白:“常无欲,以观其妙。”

“欲”的本义是欲念,即想要达到某种目的或得到某种东西的意识、心理。“无欲”,字面理解就是没有主观意识、想法。“常无欲”,字面理解就是始终保持这种“无欲”的状态。也就是说,要想观得微观世界之“妙”,需要放空思想保持“常无欲”才行。

那么“以观其妙”的这个“妙”又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由“女”、“少”组成?

“妙”其实表示的是两个字的含义。本字由女、少组成,发少的音,表示女子年少而清丽轻曼之意,如妙龄、妙丽。后来又兼表“妙”的含义,“以观其妙”的“妙”用的就是“妙”的意思。

妙,由玄(细蚕丝,单丝)、少(细碎而不多)组成,发少的音。蚕丝算是自然界中肉眼所能分辨的最微细事物,纯蚕丝几近透明,单根蚕丝挂在那里,透明难辨而飘忽不定,如果它再“少(细而微)”下去的话,看上去更是似有似无,若隐若现,这就是“妙”字所要表达的意思。

通俗点说,“妙”就是说有吧又不真切,说没有又能感受到一些,总之是一种不能确切描述而又能真实感受的状态或意蕴,所以人们就在其前面加上很多修饰词,来表达这样的状态与感受,如玄妙、奥妙、精妙、微妙、神妙等等。这就与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很相似。所以要想观得微观之“妙”,必须“常无欲”,同化于那一层次的状态。

与“常无欲,以观其妙”相对应的,是“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是认知微观世界的方法,“常有欲”显然就是认知宏观世界的方法了,具体认知的是什么,我们还得来看看“徼”的意思。

徼,由彳(chì ㄔˋ,“行”的省文,道路)、敫(ㄐㄧㄠˇ jiǎo,光亮闪动;表闪动可见)组成,发敫的音。道路上不断闪动的点,连接起来就是轨迹,所以“徼”表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变化所呈现、留下的迹象,即轨迹;引申一下就是规律。

也就是说,要想了解宏观世界事物的存在发展状态与运动变化规律,则需要“常有欲”,即集中精力持久地观测才行。

回过头来再看看老子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领悟:宇宙中的物质(结构),总是由小一层的粒子组成更大一层的粒子。所以物质粒子越微观,越接近物质的本源,在一定层面上说越接近于“道”。

宏观世界的事物可通过“常有欲”的“格物致知”的方式认识,知识学问不断积累,大脑中装的东西不断增加。而微观世界中的事物恰恰相反,需要“常无欲”才能认知,也就是需要放弃思想中的一切观念、想法,同化那一层次的状态,才能看到真相;思想越放空,看到的层次越深入、真相越全面;完全放空,就能完全溶入其中,而真相大显。

从这样的角度,再来看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也就不难理解了。@*

点阅【汉字正义】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吴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