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诗醇: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咏石灰〉

font print 人气: 6577
【字号】    
   标签: tags: , , ,

咏石灰 于谦(明朝)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他是明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他先后当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高官,但生活俭朴,为政清廉,关心民间疾苦,曾屡次平反冤狱,救济灾民,因而受到百姓的爱戴。由于明英宗宠信宦官,朝政腐败,蒙古瓦刺军乘机入侵,英宗兵败被俘。于谦临危受命,辅佐景帝固守北京,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后来英宗复位,奸佞以“谋逆罪”把于谦杀害。人民都为他的冤屈而悲愤。他的诗风,刚正质朴,反映了他高洁的情操。

据说,这首诗是他在十九岁时所作。

千锤万凿:千万遍的锤打和开凿。等闲:很平常。诗的前两句是说,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采运出来,又被放到窑里用烈火焚烧,但石灰石,把这一切看得很平常,毫不在意。

诗的后两句是说,石灰石,情愿粉身碎骨变成石灰,保持自己的清白。

全诗句句写石灰,又句句抒怀明志,堪称是咏物诗之上乘。作者采取拟人化的手法,描写石灰,把石灰的形象比喻为了崇高的理想和正义的事业,而不惜抛头洒血的英雄人物。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变成了能造福人民的洁白的石灰,不正如英雄人物经过千辛万苦、流血牺牲,而终于建功立业,流芳百世一样吗!在诗里,作者托物见志,反映了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可见,于谦在青年时代,就怀有崇高远大的抱负。

华夏神州,士重操守:

丘迟云:“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列子.杨朱》云:“吞舟之鱼,不游支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何则?其极远也。”

唐代李渤云:“昂昂独负青云志,下看金玉不如泥。”

宋代范成大云:“戒之书鱼蠹,勉以云鹏举。”

宋代苏轼云:“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论语.宪问》云:“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十九岁时的于谦,能有此《咏石灰》之杰作,真是华夏男儿,人中豪杰!@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纪元1127年(南宋高宗建炎元年)秋的一天,南宋京城一片悲凄凄惨,人民嘤嘤饮泣,“识与不识,皆流涕”,哀悼刚刚被昏君奸臣斩首的抗金志士、爱国太学生陈东。
  • 杜荀鹤的这首诗,通过叙写两次经过胡城县的所见所闻,揭露当时官吏作威作福、欺压人民,反而得到升赏的不合理现实。
  •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煞黄金屋里人!
  • 锦衣鲜华手擎鹘,闲行气貌多轻忽。 稼穑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
  • 夏诗醇:报国勇进,勿忘教训!
  •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村行。 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 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
  •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 今年清明节,我们无法回去扫墓,但我忽然明白,清明的意义从来不只是一束花、一炷香。真正的祭奠,不只是铭记逝去的亲人,而是在心中点燃一盏不灭的灯;是不让那些遭迫害的生命被遗忘,让他们的信仰得以延续;是让活着的人依然怀揣希望,更是坚守他们未能走完的路,让正义与真相薪火相传。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着的人连在一起,阴郁而沉重,它让人的感情变得脆弱。对故者的缅怀,对生命的思索,在生与死的对话中禅透生之意义。心灵由阴郁而透明,进而变得轻松、愉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