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3年08月27日讯】最近常在下班之后聆听文艺复兴时期或巴洛克早期的音乐作品,对于拜尔德(Byrd,1543-1623)与蒙台威尔第(Monteverdi,1567-1643)的音乐分外觉得感动。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虽然故事题材多元,多以人声游唱为主,但在聆听上易使听者有置身辽阔乡村田野的幻想,草原的绿、木头的香、天空的蓝、溪水的沁凉都是无形中在音乐可以体验到的。
蒙台威尔第是巴洛克时期早期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拥有丰富敏捷的想像力、对自己理想的执著,也因此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牧歌”在他的音乐世界中被发扬光大,带领听者进入一种实幻交错的世界。
“牧歌”的英语是“madrigal”,名称据说来自“matricale”的意大利诗,或是有牧歌之意的“mandriale”,而此字有(羊)群之意的“mandora”。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作曲家选用的诗篇,内容多感伤、与情爱相关,乐曲里富有田园场景或意象,并以隽语丽句的安排完美结尾。因此在牧歌里,细细品味,可以体会出当时欧洲农村的纯朴样貌。
蒙台威尔第出版过八册《牧歌集》,第一册彰显出新鲜灵活的感受性,到第二册,意境研磨得更加精美,其中诗文与旋律紧密结合,是最大的特色。第二册有一首许多人声团体演唱过的歌曲《波浪的絮语》(Ecco mormorar I’onde),它是第二册中的经典杰作。《波浪的絮语》的歌词,充分描写出壮丽的景观和观看时的心境,而蒙台威尔第将此音乐的意境与精华发挥到淋漓尽致。
“波浪在絮语,草丛因晨风在沙沙作,树梢上小鸟愉快地啼鸣,而今黎明已来访,开始照亮海洋与天空。露珠像珍珠般闪闪发光,群山被染成金黄色。美丽庄严的黎明和微风,使我燃烧的心得以平静。”
每首牧歌都有他自己的故事,就像是生活中的每段絮语,每个生活场景在此与音乐紧密对话。聆听牧歌,将这些片段般的生活絮语连系成一串生活情境,便可发现每首牧歌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关系如此密切,当我们沉醉其中时,也能思考音乐背后的场景与故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