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过去为了让听佛经的人不会困着了,早期的皮影戏是被用来讲解佛经的。从这个传说,可以想见皮影戏具有吸引人的地方。在台湾嘉义县梅山乡大南国小安靖分校(原为安靖国小)教皮影戏的黄兴武老师点出皮影戏的特性,他说:“在一片漆黑的舞台上,老祖宗用光和影,让戏偶向被聚焦的眼睛搬演人生百态,向观众述说仁情义理。”
18年来,黄兴武带着安靖分校的学生组成的皮影戏团,获得了教育部举办的“全国学生创意偶戏比赛”11次特优奖。“皮影戏具有奇幻效果的艺术价值,戏偶乍看之下,没有别个偶戏服装华丽,但它设计的精湛与匠心,却是其他偶戏看不到的。”黄兴武钟情传统戏剧,教学生演过许多出皮影戏码,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重听阿嬷》。
重听阿嬷心地善良不爱财
《重听阿嬷》讲述心地善良而不爱财的阿嬷,因为耳朵重听,在听错话、会错意的逗趣情状下,把阿公辛苦赚来的钱,心甘情愿的送给了别人。后来,在剧情的巧妙安排下,又在两个公婆争吵中,不但阴错阳差地为朝廷抓了强盗,把这笔钱从强盗手中拿了回来,而且立了功,额外得到了一笔赏金。
在背景写实的戏台上,两个打扮漂亮的公婆戏偶夸张写意的动作,细腻的表达了故事情节。洋溢喜剧气氛的戏中,间有地方歌谣串场,带给观众欢乐。操偶学生模仿人物的口白,童稚的声韵句句动人心弦。当剧情高潮时刻,后场梆子伴着锣鼓声锵然响出,戏偶腾空跃然幕上,俨然一场传统皮影戏,声光中,故事传达了淡泊名利的意义。
真情真义真道理
“假君假臣假君子,真情真义真道理。”黄兴武谈起皮影戏口白的重要性说:“没有人天生是坏人,你演的是老人、小孩,是好人还是坏人,你要去揣测人物的心理,所以用字遣词、语气声调都要训练,自我要求。我不喜欢学生照着老师说的念。”
“师度徒,徒度师。”黄兴武认为教学可以相长,有时候学生的表演出乎预料地好,“用生活常规去判断这个偶戏在干什么,两只猴子在打架,可以从动作观察出来。有些剧情是默剧,不需要口白,无声胜有声。”
黄兴武认为,谁都不会为教忠教孝去看一出戏,教忠教孝就像药品的副作用一样,他的主剂是娱乐,但娱乐以外的副作用才是真正要传达的。他要用喜乐的剧情带出故事的精神内涵:“传统戏有扮仙跟本文,人家说扮仙半棚戏。”
安靖分校的“安靖皮影戏团”过去也演了许多传统戏,比如《武松打虎》、《花木兰》。《魏徵斩龙王》是演门神由来的故事,还有《西游记》里的《火焰山》、《孙悟空大闹天宫》跟《猪八戒娶亲》。黄兴武认为传统剧本要修改到有教育的意义才能上演,他举《武松打虎》说:“你要照着剧本把那只老虎打死吗?那违反保育概念,我们发展出另外一套高潮,用戏出带入环保,也希望把伦理、人与人的相处之道融入戏中,让观众从戏中体悟人性的善恶果报。”
师承派的皮影戏都是传统剧本多,他说:“传到最后是一出走天下,你的戏篓子里有几本戏就演那几本,那是守成,创新就少了。以前农业社会演出时间多,可能保有50部戏,但会越传越少,所以我们每年都写新的剧本。”
黄兴武谈起戏来,浑身都是戏。他训练学生创作剧本,让孩子自由发展,“我们用故事接龙的方式,由一个孩子起头,这个孩子说,一个老阿伯住在山上,就停下来了,他不知道下一个人会说什么;第二人接着说,也有一位老阿婆住在山上;第三个人就要开始凑合了,他说,老阿伯问老阿婆今天要去哪里?就是随便凑,我只是作最后的润饰,这样产生的剧本,趣味性比较高,能跳出坊间常看到的故事的模式。”
演戏要体会人物的心境
安靖分校,这个山腰上的小学校,二楼的几十坪场地就是孩子们学习皮影戏的教室了。一边桌上摆满了像是孙悟空、小猴子的塑胶制作的戏偶,还有几张半成品躺在桌边,一张《魏徵斩龙王》的大型剪纸斜靠着椅子,色彩鲜艳夺目。大锣、京鼓、钹等挂在墙边的木架上,阳光从窗外照进来,圆圆的大锣闪耀着黄铜色光辉。
这边场子上,学生们正围成一个半圆,手上拿着剧本,两个学生正站在中间走戏。一个女同学看着剧本,比划着说:“你怎么把一个日本婆子藏在房间里。”旁边的男同学接着伸出手来,指着那位女同学说:“我是叫你拿一本簿子,不是找日本婆子。”
黄兴武说:“他们演练的是《重听阿嬷》剧本里的口白,要让孩子们进入戏里,才能体会人物的心境,要不断地练,不断地修正,演出时搭配起来才能顺畅,不能有丝毫差错。”他顿了一下,转过头来说:“我们后场为什么用北管乐团,不用电子音乐,除了要保留传统文化外,万一遇到差错时,可以有补救的弹性。”一次在台北演出时,戏偶刚上场就坏掉了,他说:“这时鼓手可以拉长时间,让内场作补救。意外也是一种教学,发生意外时,要让观众没有感觉。”
演戏要学习相互辉映
《等卖猴等袂到》是安靖分校皮影戏团今年得到“全国学生创意偶戏比赛”特优奖的戏码。评审的评语说,从戏偶制作到发声配音、灯光控制乃至锣鼓后场,加上幽默有趣的剧情和流利口白,生动地表达了故事的警世内涵。
这个故事说,从前一个村庄有许多猴子,祖先嘱咐不能伤害猴子,可是猴子却会伤害农作物,让村民感到很头痛。有一天,来了两个生意人,村民就唆使猴子去掠夺生意人的东西,猴子把东西丢到地上,村民就去捡。后来生意人察觉了村民的技俩,心生不甘就要报复,向村民说:“你去抓猴子卖给我,我一千元买一只。”村民卖得不亦乐乎。
猴子被抓得越来越少了,生意人故意抬高价钱收买,最后猴子全被买光了。其中一个生意人就向村民说,我卖给你一只一万元,你再卖给另一位生意人两万元。村民买了猴子后生意人却不买了,结果,村民在利欲熏心之下吃了大亏。
黄兴武说,有趣的故事都是孩子喜欢演的。暑假来临前,“安靖皮影戏团”受邀到嘉义县大林镇三和国小演出,演的戏码是《钱来也》,也是劝人不要贪财的故事。
那天,礼堂里坐满了学生,一阵掌声后,台上的戏就开锣了。灯光暗了下来,布幕后面一个同学挥了一下荧光棒,大锣被重重的一击,锣声响彻整个礼堂,台下的学生屏息等待着好戏上场。后台的扁鼓即时点点滴滴地敲着,鼓声渐渐急促起来,接着高低音梆子打开了场子。这时戏台的布幕也亮了,京鼓跟着大方的响起,引来台下一阵掌声。
“戏偶就要出来了。”黄兴武站在后台暗处,远远离开戏台,他轻声地说:“这时指挥权就交给操偶手了,戏偶一上来,快到定位点,鼓手就要准备收鼓了。教戏就是教学生要互相尊重,不能说我就是要打完这个段子。一团15个人,每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学习相互辉映。其实,还有一个最沉默的角色,那就是灯光手。”
孩子学习的热诚,那是最美的地方
安靖分校学生只有几十个人,学戏的同学自然横跨不同年级,皮影戏把他们的关系更绑紧了。黄兴武说:“学生有学徒制的概念,把演戏的学长当成大明星,会模仿跟追逐,把学戏当成荣誉。”
在这里,从幼稚园(学校附设幼稚园)就开始看大哥哥、姐姐演皮影戏了,一、二年级先学画人物与制偶;到了三、四年级,就能学后场北管音乐跟基本操偶了;五、六年级时专心于口白演练,并且要学习提携学弟妹,“就是要领导统御了,要带领整个团队,每个人每个工作都要学会。”
学了皮影戏后,孩子进入一个团体的常规里,要尊重领导、尊重前辈,该作什么工作,不能逾越什么规范。“那是他们最后要学习的。”黄兴武欣慰的说:“18年来我舍不得走,孩子们很有礼貌,他们学习的热诚是每一个教传统戏的老师梦寐以求的,那是最美的地方。”
山中默默传承传统剧艺
黄兴武生长在彰化县靠海边的线西小村庄,从小受到鹿港古朴文化的熏陶,长期浸淫在传统剧艺的环境里。“小时候每天晚上,村人会聚在院子里听阿伯讲三国,讲民间传奇故事,要是阿伯缺席了,还会被拉出来。那时邻近的乡镇都有戏院,我们村里没有,因此非常期待村子里演野台戏。”
传说皮影戏从汉朝就有了,到了宋朝才有宫廷演出的文字记载。据说,明朝时传到了台湾,最兴盛时全台有50团到100团,现在只剩下四、五团。“推动传统艺术是很寂寞的。”黄兴武表示:“希望能把我知道的传下去。”
太阳已落入台湾西部平原,暮色渐渐笼罩这座山中的小学校。因为皮影戏教室设备简单,孩子们就利用大自然的颜色,在夜色中架起了戏台。当锣鼓声响起时,戏台的灯也亮了,黄兴武又带着学生演起了皮影戏。就这样,古早先民流传下来的地方戏剧,在这里默默传承下去。
本文转自第335期【新纪元周刊】“文化.艺术”栏目
http://mag.epochtimes.com/gb/288/110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