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3年07月25日讯】引言:Edward D. Jamie, Jr. Funeral Chapel是深植华人社区的全面殡仪服务,他们热爱中华文化,深谙中华传统风俗,宁静与尊重是他们给予逝者的终极关怀。他们将与本报共同追抚往昔,探秘名人后事。
美国西雅图“湖景公墓”位于开比特尔山上,从那里能眺望相距不远的华盛顿湖的景色。这里长眠着创建西雅图的丹尼家族、印第安部落首领西雅图(西雅图城市名原由于此)的女儿安吉丽公主等。1973年华人功夫巨星李小龙葬于此后,湖景公墓更出名了,成了西雅图的一大景点。
如果你抱着朝圣的心态来此,一代巨星李小龙的简单墓地多少让你有些失望。绛红色的大理石碑,上面有他的照片、英文名字Bruce Lee以及中文原名李振藩。李小龙1940年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即三藩市,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德国人和华人的混血。他的父亲给他起名李振藩(希望他有一天能名振三藩市?殊不料竟然名振全球)。幼时的李小龙身体虚弱,父亲让他练武强身,没想到成就了一位功夫之王、世界级巨星 。
他是全球华人乃至日本、韩国人的偶像,不少华人模仿他的动作及行为,有武馆“赤身、黑裤”练武。其电影《精武门》中的名句“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为华人世界所传诵。而我们,无论是在海外、台湾还是大陆,华人几代人的幼年都在模仿着李小龙经典的抹鼻子、拇指朝下动作和那“阿扎、阿扎”的怪叫。
李连杰:“李小龙是我的榜样”;
周星驰:“李小龙是我从小到大的第一偶像”。
这可不是嘴上说的,这些个华人巨星在他们的演艺生涯中都模仿膜拜过李小龙。那一双穿着黑色老布鞋的脚,灵活的能抽老外的脸,给几百年受够洋人窝囊气的华人长了不少威风。
李小龙的出现,一改“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光头、长辫、哈着腰说OK”的形象,很多西片都把中国人作为武术高手出现,西方人以为中国人个个会打功夫,甚至到中国学武成风。
就这样一个百年偶像、世界巨星,英年在香港猝死,至今死亡证书上仍写着“死因不明”。再加上他的儿子李国豪也死于片场“道具枪”下,传奇色彩浓烈。一时间武斗内伤、毒杀阴谋论诅咒等风生水起。 我们不想传扬江湖流言,只想逝者安宁,借报纸一角,节选李小龙妻子莲达一篇追悼文,帮着大家了解这位巨星生前生后事:
“唯有宽容、忍耐、率真,才能获得观众的爱,启迪他们的想法、感受以及自觉。人的心灵是很奇特的,给得越多,所得也越多。当然,去爱一个人既不是期待,也不是施舍。如今回想,我发觉李小龙曾在精神上给予我太多的鼓励。我和他的婚姻生活虽然只是短短十年,但他留给我的是生活中极重要的判断力、生命力以及决断力。我们的两个可爱的孩子,也都承袭了他这种精神。”
“不过,李小龙却没有把他自己完全地交给任何人,甚至是我。他知道他想要完成一些什么,他的一生就将花在那些事情上。而且,为了要完成那些事情,他也具有必要的能力、创造力以及无穷无尽的精力。过去他难免也有抉择的痛苦经验,但最后还是发现自己的目的在于成为一个演员,透过电影来表现自己。当然,他也具有完成此愿所需的洞察力、献身、勇气、忍耐以及伟大的爱情。在他喜欢讲的话中,有‘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要加以应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等话。李小龙一向不坐等机会,而是自己去制造机会。他把自己样样要比别人好视为一种义务。”
“他的目标不在富有或成名,而在于完成高品质的工作。虽然工作完成后而获得财富和声望,但那只不过是副产物而已。但要坚守原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为了要成为一个有自我主张的演员,把全副精神都灌注于工作。李小龙丝毫没有偏见,与所有不同人种、宗教、阶层的人之间都搭上了桥梁,就像对我一样,跟他有过私人交往,一齐分享过人生的人来说,他也许会永远变成我们的一部分。他深知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而过的是每天均以事实证明这一点的生活。他的三十二年是充满了生命力的人生,要比活了两倍长的人更有所创造,更值得满足。一个人充满生命力而生活时,对死是不感到惧怕的。我相信他自己走过的是正直的人生而安息在平静中。李小龙并不希望我们为了想念他而哭泣,他只为我们能够从他那里学到如何辨别是非而高兴。”
“我愿意在这里对他表示敬意,给他所应得到的赞美。”
(责任编辑: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