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手礼在中国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从西周起,拱手礼就已成为同辈人见面、交往时常用的一种礼节。《礼记‧曲礼上》载:“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古人通过程式化礼仪,以自谦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论语》中就有“子路拱而立”的记载。
拱手礼即肃拜,源于上古周礼。《周礼‧春官‧太祝》中载:“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 古时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因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故用肃拜。
拱手礼在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双手互握合于胸前,表示敬意,而且往往目光相对,很容易流露和表达真情。一般情况男子应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女子则正好相反。
左手掌心平张,向下压住右拳(此手势又叫“拱”),正对胸口,不高于颚不低于胸,平臂行礼,此乃平辈行礼;左手手心向内贴于低于胸口,直身行礼,此乃上位者还礼;双手平伸指间交错,左手在外,两掌心向内,双臂前伸如抱一环,举手至颚欠身行礼,此乃“天揖”、“上揖”,适合向长辈行礼;以此手势直身举手过额,此乃“帝揖”,过去为祭祀用礼,后来被用来向皇室和宰相行礼;双手抱拳,左手抱住右手,平身行礼,此乃“武揖”,为周朝军礼,后为武者专用。
中国古代拱手有吉凶之分,吉事为阳,凶丧之事为阴;男为阳,尚左,女为阴,尚右;行吉礼时,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右手在外;行凶丧之礼时,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则左手在外。
按照传统礼仪,平辈之间互相行礼,如朋友、兄弟、姐妹,可用拱手礼。给父母、长辈行礼,如拜年,应该行鞠躬或跪拜礼。同时,拱手礼也适用于长辈、尊者对晚辈行礼时的答礼,如晚辈向长辈或尊者鞠躬、跪拜,长辈可行拱手礼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