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3年05月21日讯】(大纪元记者钟元台湾台北报导)中华民国国家图书馆(国图)为庆祝80周年馆庆,特别举办“知识的奇幻旅程─书的历史”展览,展期至6月16日止, 介绍人类知识载体-书的演变。从上古时期的结绳、壁画、甲骨乃至纸张发明后,书与纸张的改良、装帧型式,呈现东亚雕版印刷技术的演进过程,以及近代西方印刷术文化传播影响力。国家图书馆希望让观众欣赏图书,认识图书,并借此推广图书文化。
国家图书馆典藏丰富古籍文献,以宋、元、明各代善本为主,旁及南北朝、隋、唐之写经,更囊括名家手稿、金石拓片,不仅为文化瑰宝,更见证书籍历史的演变。国家图书馆表示,作为人类发挥知识与创意的媒介,“书”的形式不断与时俱进,从早期东亚的甲骨、金石铭刻、简牍,或者是更早以前中东地区苏美人(Sumerians)的陶片(clay tablets)、埃及的莎草纸(papyrus),以及欧洲中世纪的羊皮纸(parchment)。
人类借着文字的发明,不仅使得历史得以记载和传承,也让文字与知识传播逐渐摆脱上古神秘文化的桎梏,逐渐成为一般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近五、六百年来印刷术与图书装帧技术演进与改良,让历史上出现书的形式,可说是琳琅满目,处处可见巧思与创意。
书的历史概述
自殷商以后,中国图书的历史,从它的形制或构成可以区分为五个阶段:
一、简册时期:这一时期始于殷商,直到东汉和帝元年(公元前1384-公元105)蔡伦发明纸止,以竹或木作为图书的主要材料。此外在商代还盛行文字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上,即所谓甲骨文字;春秋战国之间,开始知道用帛来写书。
二、纸书卷轴时期:始于蔡伦发明造纸,至七、八世纪之交盛唐时代雕版印刷发明止,以纸来取代笨重的简册及昂贵的缣帛,作为写书的材料。图书主要作卷轴形,将已写好的一张张纸粘成长幅,在末端附着一根轴卷起来,以便于收藏。惟因卷轴不便于查检,开始改进,渐有作“叶子”者。
[[6]][[8]]
三、印刷书册时期: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以拓片及钤印为先导。七世纪中叶有捺印出现,旋进而有雕版印刷。印刷技术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由单色印刷演进到元代的朱墨双印,明代再发展有多种彩色的套版印刷。由雕版印刷进而发明胶泥、木、铜等各种活版印刷。书的装式也因印刷的普及而改进,由卷轴为叶子,再改为折叠本、蝴蝶装。由蝴蝶装进步为包背装,及近代尚通行的线装。
[[10]]
[[12]]
[[14]]
四、西洋印刷术影响时期:自清同治年开始,西洋的铅活字版、石印法,及各种的照相版印刷术传来中国后,逐渐取代了旧式的雕版及活版。而图书的装订也在西式影响之下,以迄于今。
五、多媒体时期:现代化的新科技如电脑、照相及雷射被一一应用于图书的生产。这些科技促使图书出版有了革命性的演进,赋予传统的图书编辑、校对、制版、印刷全新的面貌,节省了许多的人力与时间。
造纸脉络
东汉和帝时期(89~105),尚方令蔡伦在原料和技术上加以改进,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造纸,并于元兴元年(105)后得以推广。东汉末年,山东人左伯进一步改进造纸技术,纸的质量提高、品种增多,应用更加广泛。到东晋末年,桓玄帝下令废除竹木简,一律以纸代之。从此,纸书取代了以前各种材料制作的书。
[[27]][[28]]
[[30]]
现存最早的纸卷书籍,大都写成于3世纪。三国魏甘露元年( 256 )用“六合纸”抄写的《譬喻经》为最早的写本之一。“六合纸”是由大麻、褚皮、破布和鱼网等材料所掺合制成。
从纸张的内部组成來說,虽然古纸、今纸均为纤维所构成,但是所使用的材料实不相同。古代造纸原料多半使用麻、树皮、藤、竹、稻麦杆等的植物纤维,随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而有所不同。现代造纸则以针葉树、阔葉树等的木材纤维为主要原料,仅偶尔搀些竹、稻杆等的纤维,有时也搀些甘蔗渣、椰子壳類的纤维,更特别的是有用人造纤维來造纸的。
从敦煌写经中的白经笺、硬黄纸到藏经中的金粟笺、磁青纸,以及歷代书籍所用的澄心堂纸、椒纸、稗钞纸、連史纸、开化纸、晚清及民国生产的玉版宣纸、古朝鲜和古日本的高麗纸、皮纸、美浓纸等,已然是一部造纸工艺的演变史。
印刷过程
一、雕版印刷的步骤
1.写版:请书法很好的人写版,将所刻的内容写于纸上,后将写好的纸张反贴于欲刻之木板面,使力向下压,使文字或图像呈反向印于木板面上。
2.雕版:雕刻成反向凸起的文字或图像,并校对是否有误。如无误,则一版面便制作完成。
3.上油墨:刷油墨。将以雕好之版面,固定于一个台面上,将刷子沾上油墨均匀地涂布在预印之版面,完成刷墨之步骤。
4.印刷:面版刷好油墨之后,版面表面覆盖上一张纸张并用的刷子轻拍打纸面,取下纸张之后便完成了印刷。
二、活字泥版印刷的方法
1.制造活字:首先用胶泥融合,将活字制成一个个小方块,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出所需要的字体,经火烧后使其变硬变坚固,就成了一个个的活字泥。再将制成之活字按韵排列存放,以便排版时使用。
2.排版:先准备一片铁板,上铺以松脂,蜡与纸灰的混合材料,排好一版活字后,将铁板加热,使其与松脂融合以便将全部活字粘于铁板上,再用平版压下,使字面平整,待干后活字就固定于版上,便可开始印刷。
3.印刷:最后在完成版面上墨,进行印制的工作,为了节省时间增进效率,可用两块铁板,交替使用。印完后,再将铁板以火燃烧,将松脂融化,取回活字放回原处,以便下次使用。
三、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清代木活字有较大的发展,不论官、私或坊肆均有排印,江南各省祠堂更用以排印族谱和家谱。清乾隆时编纂《四库全书》,拟从中选出〈世罕传本〉若干种刊行,颁布海内;开始打算雕版,经四库馆副总裁金简建议,改用活字排印,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完成枣木活字大小共25万字以及整套排版工具。
乾隆帝认为“活字”名称不雅,改称“聚珍”。清内府在武英殿先后用这副木活字排印了130多种书籍,世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直到嘉庆初年才告一段落。金简还将排印的工艺编成《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这是继沈括、王祯的记载之后,古代活字印刷技术的又一重要文献。
装帧之旅
自竹木简策之后,中国图书的装潢技巧,即不断的改良提升,其演进的方向,大都朝向简便实用、美观大方的原则。历代以来,图书装潢形制约有:简策、卷轴、册叶、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多种演进过程。
[[50]]
近代的图书,虽然采机械操作装订成平装、精装等形式,但有些影印出版的古书,还常用线条来增加古意,颇能引发思古之幽情。中国受到欧美新科技的影响,生产图书的方法,由手工业印刷,一跃而为机械印刷所取代,图书出版,达到空前盛况。然而无论生产图书方法如何改变,其基本原理,却都脱离不了旧日的方式。今日制版、印刷、造纸等制作图书要件,可以说无一不是从国人旧有的发明中蜕变而来的。
(责任编辑:孙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