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画家

宝岛四季情 谢荣源水墨画展

font print 人气: 239
【字号】    
   标签: tags: ,

台湾云林县出身的水墨画家谢荣源,4月19日起假台北市国父纪念馆展出。谢荣源在致词时说,他的画画过程是始终如一,即使画了40几年,但也还是在学习,因为学习的机会随时随地都有。

他认同民初留学法国,兼具中西方绘画素养的徐悲鸿的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将西方绘画的长处融会贯通后,熔入东方的水墨,因此谢荣源的水墨作品中加入了西方的色彩、透视与光影,却十分自然优美。然而画家还觉得不够,现在又去向更多的老师学习,如往上跟向北宋三大家或是许多其他伟大的艺术家学习,不但临摹他们的作品,还把他们的画稍微放大,以便更深入微观。为此谢荣源计划要画50张临摹,并写一本书。

谢荣源画展合照(右边第4位为画家本人)

《花莲十石山 金针花海》,91x61cm,2013。

《玉山之春》,68x70cm,2012。

《玉山之夏》,69x67cm,2012。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谢荣源,对农家生活抱着深厚的感情,所画的东西多是乡下的景观,因为这些景观能触动他怀乡、念旧之情。谢荣源对牛特别有感情,他分享了一个故事﹕“两年前有一位老先生,他养一头为他工作多年的牛,他担心有一天自己离世之后,那头牛会被牵去宰掉,于是老先生找了一个地方让那头牛安享晚年,他用红色的彩结绑在牛的头上,把它送往台南一片草地,让牛去养老。临行前比嫁女儿还不舍,他对牛的感情就像是对子女的那种感情。我觉得人有感情什么东西都会美,而为什么台湾这么美,因为大家都非常和乐,每个人都很有素养,有人情味。”

《芒花伴浮云》,61x90cm,2012。

《叱犊声》,46x73cm,2012。

《春耕图》,46x73cm,2012。

《茶山晨雾》,60x91cm,2012。

画展中的乡土气息和台湾地理和人文特色的画面,如茶园蜿延的弧线、秋天漫山的芒花、玉山的壮丽、阿里山小火车铁道、滨海的蚵田,结穗掉稻田、金黄的油菜花田…,对台湾人来说是既熟悉、亲切,又那么美丽!许多参观国父纪念馆的大陆游客也受到吸引进入展场,看到这些描写台湾风情,纷纷拿起相机拍了许多照片,作为访台纪念。

《春临阿里山》,91x61cm,2013。

《早春耕做声》91x60cm,2012。

《九份山城》,90x46cm,2012。

40几年的绘画生涯,谢荣源感到画家在生活上确实比较清苦。他提到一位老师的话:“画画的人,年轻的时候没东西吃,到你有东西吃(成功)的时候牙齿都掉光了。”他开玩笑地说,“我想我现在还没有东西吃(还没有成功),是因为我牙齿还没有掉光!”

《蚵田黄昏》,60x122cm,2012。

《丰收时节》,46x73cm,2012。

话虽如此,画画、教画,而且还在努力“学画”中的谢荣源,从画中得到的满足和喜乐显然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从现场学生、朋友、老师和来宾的热烈回响中,相信谢荣源精神是富有的,心是温暖的,应该没有是否“掉牙”的遗憾吧。@

活动地点:国父纪念馆-逸仙书坊
时间:4月19日(五)~5月5日(日)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记者宋顺澈台北报导)以歌词、诗句为主题及内容,让爱歌、诗者一见如故的书法、绘画,是由树林市美术学会举办的笔歌墨韵书画联展,自即日起在新北市树林区保顺街的保安活动中心展出,欢迎各界爱好者前来观赏。
  • 纽约上州著名的艺术组织纽洛雪美术协会( The New Rochelle Art Association ) 近日举行了2013年春季会员联展,得奖作品名单日前揭晓。现居长岛的女画家张彤卫,以其三幅优异的粉彩画参赛,获得多项奖项,受到评审及全体会员的好评和关注。
  • (大纪元记者简惠敏台湾屏东报导)诗人画家陈冠清,结合岭南传统画派与西方技巧,以实物观察取代凭空想像,用水墨写生方式展现台湾山水与花鸟,作品栩栩如生、独树一格。即日起至30日受屏东县政府文化处之邀举办“笔墨.痕迹”个展,共展出26幅作品与艺文爱好者分享他的创作历程。
  • 由中华弘道书学会与台中市政府文化局主办的“海峡两岸四老书画遗墨展”于台中市港区艺术中心展出,完成了四老生前遗愿,所谓的“四老”乃指台静农、启功、王静芝、陈其铨四人,四老原是好友,希望共同举办书法展,但因两岸战火,如今终成心愿。
  • 【大纪元4月26日报导】(中央社台北26日电)中华民国驻尼加拉瓜大使馆当地时间25日举办颁奖典礼,大使邢瀛辉颁发奖状、奖品给尼国参加中华民国第43届世界儿童画展获奖的12名学童。
  • 古代的风景画或人物画中有建筑物的构图,依赖界尺将建筑物的飞檐、楼阁、楹椽等画得唯肖唯妙,这种有直线的画,称为“界画”。
  • 在台湾近代诗书画艺坛,黄水文一生低调,作无形之画--诗,画有形之诗--画,在诗书画中自得其乐。他的画作存留甚少,但在精不在多,得到典藏,也曾作为邮票之画发行;他的诗句得到故乡诸罗山水共鸣,常被桃城(嘉义)后人选来吟唱;他的书法以隐名的姿态留存于嘉义市中山公园尊师亭。综观其人一生平凡中有不凡。
  • 夜曲Nocturne这个名词来源于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钢琴演奏的一种浪漫情怀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声乐曲或是器乐曲),以及多乐章组曲的“嬉游曲”(divertimento,器乐曲)是相同的风格,都是适合夜晚以及户外演奏的曲风。
  • 台湾美术界在1950后期到1970前期爆发传统国画与本土胶彩画路线之争,黄水文不愿卷入争议, 从1960年至1980年二十年间退出省美展,因此在全台逐渐失去知名度。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间,他开始将水墨融入胶彩画中。他的书迹留在嘉义公园尊师亭上依然可见。
  • 台湾近代艺术家黄水文(1914–2010年)诗书画三绝,但少为人知。他的处世为人自然质朴有如隐士,从不出画册,也未收徒,服务于嘉义县中32年当美术教员,作品极少面世。近日(2025.1)《嘉义市文献》第26期,刊登黄健次先生历经几年精心整理所撰〈黄水文诗书画补遗〉,填补了台湾近代艺术史的一块空白,本刊有幸取得黄健次先生所撰简要版在此发表,以飨读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