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教学心得

养趣 学音乐

【大纪元2013年01月18日讯】最近帮一位老师代课,发现这位老师上课使用的课本太多了。学生中有一对姊妹,七年级的姊姊上课时间是45分钟,二年级的妹妹上课时间30分钟,在短短的上课时间内,姊姊就使用了六本课本做教材,而妹妹也有五本课本之多。当我看到这些课本,不禁感到惊讶,一般45分钟课程我使用3本课本左右,30分钟则约2本(因人而异)。一开始觉得是否自己用的课本太少了?经过代课过程才发现,原来这位老师从不教导学生乐理或讲述其他与音乐相关的事宜,上课中只要学生有练不好的地方,只是要求回家努力练习,几乎不花时间了解为什么学生练不好或讲解如何佐以理论来达到贯彻音乐的教学及事半功倍的效果,无怪乎需要使用许多课本。然而东方学生的家长普遍认为课本越多,表示老师教学越认真,其实不然。

让小孩的音乐细胞“起死回生”

中国文学家林语堂曾说过:“觉察、怀疑,是一切思考的主力。求知,养趣,是一切学问的水源。”学生在求知中,对于学习乐趣的养成,老师的教导与启发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在练习中有困难,老师不但要慢慢引导并且要能讲解来龙去脉,如果学生能够了解原由,兴趣则会渐渐显露,练习乐器也能渐入佳境并抓到诀窍,兴趣也自然会慢慢养成,并能学会提出问题及思考症结所在,进而培养出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自动自发的练习与惯性的思考。

在我教学中,常遇到一些学生,上课弹奏乐器时,双手只把音符弹出,其余如表情、术语、情感等之表现,完全无法到位的呈现出作曲者的精神,甚至还有学生在兴趣几乎全失之下而转来我手中,家长抱着最后一搏的心态,期望他们小孩喜爱音乐的细胞能“起死回生”。

“起死回生”的例子倒是常见,最大的问题所在经常是理论与实际操作乐器本身没有相辅相成,再有,即是练习方法不正确,最后是相关音乐听得有限及书本看得太少。追根究底乃是人生历练还不够丰富、基本功的培养不够扎实、思考不够深远,感受力不够敏锐,甚至想像力和联想力的运用不多等等而扼杀了兴趣的培养,再加上一些教育制度的不健全及扭曲的社会比较现象影响,无形中造成作业多、考试多,没有太多探究及思考的时间,抱持“只问结果,不论消化之过程”来学习东西。这般的学习,何来“乐趣”之有?

培养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原动力

当学生充满好奇心来问问题时,应当就着他们的好奇心来引导解答;当学生有一定的认知时,可共同探讨一些更深层的问题,并适时反问以激发学生思考。有些问题有答案,有些则无,或者没有对错之分,端看自己对问题的了解多少。而学习最高之境界乃是让孩子体会到从完全不会、不懂到逐渐了解并学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成就感。这是孩子主动学习的原动力,亦是兴趣的培养,更是学习及教育的宗旨。

因此,家长不妨扪心自问,对于孩子的学习是否曾过度的填塞而揠苗助长?对老师而言,是否检讨过自己的教学方针及课程的实用性质?对于学生们,是否有用心吸收所学且持之以恒的认真练习呢?学习,需要家长、老师及学生三方相辅相成。

培养兴趣是教育的宗旨,而音乐的学习更须如此,因为学习音乐是一种艺术陶养与性情机趣,是不能以分数来计算的。因此,是否能从中领略学习的快乐,是支撑持续学习的原动力。帮助孩子以“养趣”来学音乐,自动自发的练习,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 沈亮宽来自台湾,Nyack college讲师。专业长笛演奏,并有22年教学经验。2007年取得皇后学院音乐教育文凭,2007取得纽约州教育证照,1998年纽约大学音乐演奏硕士。曾获纽约器乐杰出成就奖、西方凯斯储备大学甘迺迪音乐创意奖、台湾长笛演奏成人组冠军。

(责任编辑:索妮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