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声录

大地情怀绿色交响曲

林鸿
font print 人气: 34
【字号】    
   标签: tags:

近年来,国内外报章杂志在谈论全球气候异变、土地保育时,皆特别关切绿地沙漠化所引发的沙尘暴,报章中指出人类应重视环境绿化的实践。笔者便藉数首交响曲,带领读者一起进入作曲家建构的自然空间;期望民众能在反复聆听、思索后,更加珍惜自身所处的环境与生态资源。

谈到描绘自然景致的音乐杰作,我马上想到理察‧史特劳斯的交响诗《阿尔卑斯交响曲》(Eine Alpensinfonie)。这首曲目是理察‧史特劳斯在登阿尔卑斯山后所作,他以华丽的管弦乐捕捉森林、瀑布、灌木丛、暴风雨等山林景致的瞬息万变;随着日月星辰的物换星移,一切物象都被赋予永续的活力,聆听时可感受到多层次的美感与诗意。

英国作曲家巴克斯(Arnold Bax,1883-1953)的交响诗《快乐森林》(The Happy Forest),以细腻的管弦乐手法,再现森林里的牧羊人举办诗歌比赛时的愉悦气氛。而鲍罗定的交响诗《中亚细亚草原》不断追逐中亚草原的温柔,心跳与节奏在此共欢;连绵不绝的东方民谣风,奏出漫长的惬意。

德弗札克的第九号交响曲《新世界》第二乐章,记录着他对土地的深邃情谊,英国管引领的“念故乡”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主题旋律。这一乐章是德弗札克从美国黑人灵歌中得到灵感所作,触人心坎。

从交响诗《阿尔卑斯交响曲》、《快乐森林》、《中亚细亚草原》到《新世界》交响曲,各国作曲家皆以饱满的管弦诗歌,吟诵对群山、森林与草原的赞叹,我们甚至能嗅到透过乐曲,在空气中逸散的芬多精。

不同国家的作曲家,不约而同地以崭新的编曲,和世人分享他们对身边土地的爱。当我们沉醉在诗歌时,也应正视自然资源正消耗殆尽的事实。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存,植被保育与生态永续发展的实践已迫在眉睫。否则,这些音乐所描绘的地景样貌,未来都将成为绝响,我们只能在影像纪录中遥想那已逝去的美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记者吴丽丽日本东京报导)2012年2月14日下午,日本著名的作曲家山本宽之先生,观赏了美国神韵纽约艺术团在日本东京国际论坛中心的首场演出后,高兴地表示,今天是第一次来看神韵,真是太精彩了!
  • 音响展也有主题曲,2012高雄国际Hi-End音响大展明天将登场,名作曲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李和莆以台湾民谣为基底为该展谱曲“如歌的中板”,为展出增色。
  • “我在台湾看过那么多表演,我觉得美国神韵艺术团最出色,我大概明年还会再来看。”2012年4月7日晚间,在桃园展演中心再度观赏神韵晚会后,客家音乐作曲家、桃园爱乐合唱团团长、桃园市东门国小校长汤华英,对于当晚表演的神韵纽约艺术团发出由衷的赞叹。
  • 2012年的5月13日是世界法轮大法日,也是法轮大法洪传20周年纪念日。5月11日上午,2,000多名来自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法轮功学员在联合国总部前的广场上集体炼功,拉开了系列庆祝活动的序幕。 来自以色列的法轮功学员Ora高兴地分享了她修炼法轮功以来的感受 ,并呼吁各界帮助停止对法轮功迫害。
  • 当地时间8月6日,好莱坞著名电影作曲家、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得主马文•哈姆利奇(Marvin Hamlisch),因病在洛杉矶的家中去世,终年68岁。马文在4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佳作不断,他是好莱坞史上包揽奥斯卡、艾美奖、托尼奖以及格莱美奖的仅有的三位作曲家之一。
  • 清澈的如临仙境、如沐清风般的宁静与静谧的音乐,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声,悠扬的、具备强大穿透力
  • 德国圣多玛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复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2),在巴哈时代达到了最高峰,之后虽然逐渐没落,但是这种艰难的音乐形式却常被后来的作曲家视为一种能力的挑战。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清音若莲——净泉音乐原创
  • 夜曲Nocturne这个名词来源于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钢琴演奏的一种浪漫情怀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声乐曲或是器乐曲),以及多乐章组曲的“嬉游曲”(divertimento,器乐曲)是相同的风格,都是适合夜晚以及户外演奏的曲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