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渔村当家自主 打造富丽新生活(1)
【大纪元2012年09月16日讯】(大纪元记者杨小敏台湾高雄报导)长期以来农渔村被边缘化,政府为照顾台湾60万户的农渔民,4,000个农渔村社区,促进农村发展,而量身打造“农村再生条例”政策,中央编列10年1,500亿基金,后追加500亿元,让社区居民共同参与计划,从活化产业、传承农村文化、重视生态保育与建设或改善环境美化着手,透过培根计划培育在地人才,让居民凝聚共识,订定社区公约以自主管理方式维护景观,藉由多方管道进行农村活化,期吸引青年回乡,成为富丽新农村。
台湾农村的特色,在于农村文化与文物保存,同时也纪录着农村发展过程的特殊意义。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推动农村再生计划,结合在地吃喝农渔产与特色的手作文创产品,继而发展农渔村观光旅游,让民众得以了解在地的农村文化特色与体验农村生活,农村再造同时也酝酿着新的农村商机。
行政院南部联合服务中心与农村再生计划执行单位行政院农委会水土保持局台南分局, 联合举办农村再生政策体验参访活动,透过山上与海边两个社区成功案例,让我们一同来认识农渔村的魅力。
野牡丹花的故乡高士村
屏东县牡丹乡是台湾最南端的原住民乡。1874年发生牡丹社事件,当时日本以1871年漂流至此的琉球人被原住民杀害为由,借故侵略牡丹乡,其中高士村与此事件密不可分。
位于屏东县牡丹乡高士村的高士社区,居民大多是排湾族原住民,由4个部落组合而成,236户人口680人,是南台湾第一个通过农村再生计划的原住民社区,绩效至今才1年,对人力与行政资源匮乏的偏远社区,亦显农村再生计划的重要性。
南部中心副执行长田清益表示,农村再生计划执行,是由下而上、社区自主营造,在水土局投入下协助社区发展,能让偏远弱势的高士农村,活化产业、促进农特产发展、提升经济价值,创造就业机会。
高士社区位处偏远山区,当地部落文化特色,有属于自己族群的歌舞–八家舞、在每年农历除夕举办迎祖灵活动、农历7月送瘟神、4~5月野牡丹花祭、传统婚礼,结合著历史古道、千年神木、旧部落遗址等自然环境的资源;以在地的农特产和原民文化为基础,推动生态观光旅游体验活动。
高士社区发展协会执行秘书张美惠说,“迎祖灵”于每年的除夕下午由头目、祭司、女巫,带领村民至祖灵庙祭拜,迎祖先回家过节。重拾“传统婚礼”,是希望能唤醒现代人对婚姻的认识与重视。除此之外,闻名的高士国小旅人学苑,吸引不少观光客入住,另溯溪、捣麻糬、鑫工DIY制作、木炭窑等多元的体验活动。
成立“鑫工坊”,承袭祖先的手工技能,藉由金工艺术表现原住民部落的传统精神,透过文化创作帮助妇女改变与改善现有的环境,提供自给自足的生活。
张美惠表示,高士社区推行自家户种植野牡丹花,有野牡丹花的故乡之美誉。这里饲养放生鸡、倡导无毒农业、扬弃过去大量伐木种香菇,改以推广友善环境“高士太阳的香菇”,目前有12个产销班种植段木香菇,采限量生产就地取木原地种菇,并拒绝用机器烘干,采自然晒干法,保留了香菇的鲜美与香气,每年11-12月出产期的香菇最好吃,往年常供不应求。
“巴舒亚”代表着高士忍辱负重、坚韧的意志力、努力不懈的精神与骄傲的尊严。社区以巴舒亚精神为农村再生愿景,推动巴舒亚农庄,建立农特产示范区,重视部落产业的推广,发扬在地丰富的原民文化,借此开展部落新契机,吸引年轻人返乡就业。
培养在地人才、留住年轻人,是农村再生发展的基础,使年轻人返乡工作则为重点计划,目前高士社区积极建立多元就业资讯及雇工购料机制,以导入原住民部落特色的生态造社,结合在地工匠及就地取材,让住民投入环境营造、使产业活化、文化保存及生态保育等工作,形塑南台湾红宝石的梦想。◇
(责任编辑:杜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