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声录

聆听巴尔德 思索人生中场

文/林鸿 图/财团法人击乐文教基金会
font print 人气: 16
【字号】    
   标签: tags:

6月不仅是一年当中时序变换的中场,也是许多毕业生、求职者转换跑道的季节,走在熙来攘往的街上、转开电视,都能感受到希望、无助与徬徨交杂的氛围;这时我们不妨把心境暂时交给音乐,或许从中就能得到些许解放和灵感。

巴尔德音乐学院管弦乐在年中于台北国父纪念馆举行的音乐会,演出莫札特的降E大调双钢琴协奏曲K.365与马勒第五号交响曲,该场音乐会所安排的两首曲目深具巧思。

莫札特的逆向创作

莫札特创作这首双钢琴协奏曲前,刚结束了约一年半的曼汉与巴黎之旅,当时正值失恋、在巴黎求职不顺、又遭受丧母之痛。在生活抨击下,他最后还是选择回归到最熟悉的故乡,这时他在创作上也有臻于圆熟的理念。

莫札特在人生穷困潦倒的时候,逆向创作欢愉的降E大调双钢琴协奏曲,各乐章中第一钢琴与第二钢琴轮流对话,这是回顾,也是对未来展望的铺陈;数段装饰痕迹,见证这趟异国旅途对莫札特的启发,让他在困境夹缝中不放弃扎根、新生。

马勒的豁达与希望

马勒在第五号交响曲创作期间,正逢健康状况不佳、乐团繁重事务让他心力交瘁。第一乐章“送葬进行曲”暗示着混乱与颠簸,颓废的氛围漫延到第二乐章;不过无止境的失落情绪终究会散去,法国号在前两个乐章,晦暗、浩空的声响中划出一道曙光;如夜曲般的第四乐章让人开始整顿、疗愈心绪,而第五乐章则充满着豁达与希望,对于未来怀抱着蓄势待发的积极态度往前迈进。

这两首乐曲仿佛历经一场狂风暴雨,展现出莫札特与马勒突破阴郁、走向光明。旋律如晚霞般有深刻的层次感,粒粒音符也如洗涤后的星光,格外清澈透亮。这两首乐曲是莫札特与马勒两人,在音乐生涯、人生中的重要分水岭。

他们各自展露出最真诚的性情和智慧,坦然面对窘境;我们甚至不难发现,这两首乐曲里都掺杂着对身旁亲人的情意,告诉听者,转捩点也许是让我们在岔路中试着找回人生的某个原点,而这原点可能只近在咫尺,并非遥不可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莫札特经典歌剧《唐乔凡尼》被西班牙由导演卡洛斯索拉(Carlos Saura)执导,将以同名电影搬上大萤幕,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飨宴。
  • (大纪元记者苏泰安台湾嘉义报导)国内第一次以傀儡戏来演出歌剧,别出心裁、令人惊艳新奇的戏偶展,从即日起到3月31日在嘉义市博物馆一楼特展区展出,在曾维民老师所策划推出的戏偶,作品计17件,是每尊戏偶都是经过月余时间才制作完成。特地为剧中人物量身定做,凸显出剧中人独特的个性、特色。戏偶全系木头雕刻而成,高约70公分,眼睛嘴巴都会动,在操作者牵引下生动活跃。
  • 史蒂芬大教堂(Stephansdom)位于“维也纳的心脏”旧城区中,数百年来一直是维也纳的地标与精神中心。当地人亲切地叫它“steffl”(可爱的史蒂芬)。大教堂于公元1997年庆贺八百周年的纪念。总长352米、有137米高,位居德国的柯隆大教堂之后,是全世界第二高的哥德式尖塔教堂。
  • 台北爱乐管弦乐团明晚将举行“台北爱乐百年经典音乐会”音乐会,由指挥安德尔斯˙德尔夫斯(Andreas Delfs) 带领台北爱乐管弦乐团演出布拉姆斯、莫札特名曲。
  • 美国巴尔德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将展开2012大规模亚洲巡演,7日以台北为首站演出“键构巴尔德”音乐会,之后陆续前往香港、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武汉等6大城市。
  • 清澈的如临仙境、如沐清风般的宁静与静谧的音乐,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声,悠扬的、具备强大穿透力
  • 德国圣多玛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复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2),在巴哈时代达到了最高峰,之后虽然逐渐没落,但是这种艰难的音乐形式却常被后来的作曲家视为一种能力的挑战。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清音若莲——净泉音乐原创
  • 夜曲Nocturne这个名词来源于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钢琴演奏的一种浪漫情怀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声乐曲或是器乐曲),以及多乐章组曲的“嬉游曲”(divertimento,器乐曲)是相同的风格,都是适合夜晚以及户外演奏的曲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