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艺术家吕嘉萍 手工纸“森.呼吸”

font print 人气: 201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2年07月31日讯】(大纪元记者周美晴台湾基隆报导)国内著名环保艺术家吕嘉萍,20年前即开始制作手工纸,纸的原料来自植物纤维,接触久了之后,她发现纤维本身的个性、面貌、多样化。台湾一直说纸是中国人重要发明,却没有让它有升华的机会,她受欧、美、日的影响与冲击,跳脱出纸的框框成为当代艺术,于基隆文化中心展出主题“森.呼吸”,传达大自然想法。

吕嘉萍的愿望,给树翅膀,在人类来砍伐前,植物可以选择居住的地方。(摄影:周美晴/大纪元)

欧、美、日起步快,出现很多的纸纤维作品,成为室内装置、立体造型的艺术品,纤维已被突显为主角。一张纸是看不到纤维不同的面貌,台湾只把纸作为一个载体、工具,书写、绘画。

吕嘉萍认为这样对纸不公平,当她对材质了解越多,想要进入另一领域,又在此此冲击影响下,她尝试跳脱出纸的框架,创作成为纤维艺术。

吕嘉萍“森.呼吸”纤维艺术创作之一。(摄影:周美晴/大纪元)

吕嘉萍表示,很多植物在台湾被滥伐、被伤害,她希望受伤植物可以复愈、休养。就像人类一样,每个人心里都有受伤部分,有些千疮百孔的树皮不去处理保持它原来姿态,让来到“森.呼吸”这个空间、时间里,给它复愈、休养、再生的机会,就像人一样,还是会有新的生命冒出来。

吕嘉萍“森.呼吸”纤维艺术创作之一。(摄影:周美晴/大纪元)

在她的创作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使用的材质,不去影响自然环境,作品会随时间、季节的变化,有些转变,会自然消失,被大自然所接受。

自从与陶艺家郑中和有了爱的结晶,整整8年时间,吕嘉萍专心的照顾小孩,这段时间是她充实自己、搜集各方资料的黄金时期,因为有了小孩,她的意念有了改变。

2012年前往纽约驻地创作时,开始出现了翅膀的元素,有着飞翔与守护的想法。她说,人往往在破坏环境,破坏后又去寻找一个更好的地方,但植物不会动必须留在原地去承受我们给的伤害。

吕嘉萍有一个愿望,她做了一个翅膀给树,在人类来砍伐前,植物可以选择居住的地方。

“森.呼吸”表达两种意涵:在森林里呼吸、森林需要呼吸,需要休养生息。展出两个不同的创作领域一是纤维艺术创作,有入选今年5月份在法国举办的国际纸艺术双年展的参展作品--Recurrence(循环);以及多次国际性自然装置艺术活动,使用当地自然素材与环境结合的驻地创作作品资料照片。
(“森.呼吸”于基隆文化中心第二陈列室展出,展期至8月12日。)

吕嘉萍法国参展作品Recurrence(循环),叶落给予的养分,进行生命的循环。(摄影:周美晴/大纪元)

(责任编辑:陈玟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时报记者高照芬/专题报导8年前,吴伶辞去待了10余年的贸易公司工作,在天母商圈创立汲纸镇原创市集,投入花草手工纸创作,刚开始只是为了“兴趣”创业,没想到她的“兴趣”受到市场肯定,不仅路过民众会进来汲纸镇找1个心灵沉淀的地方,甚至企业户也指名要用她设计的文具礼品,当做礼赠品之用。
  • 广兴纸寮的手工宣纸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更销售到海外,受到日、韩书画家喜爱。10年前,广兴纸寮开始朝观光文化转型,透过简单的DIY课程,让民众了解台湾的造纸文化,因此,参访时,玩玩DIY是一定要的。
  • 夏天盛产的竹笋,除了味甜、纤维质丰富,还可变身为手工纸。台北市文化国小今天请来纸博物馆老师陈询教作夏令营的学童造纸,竹笋壳在泡水、水煮、加碱、清洗、捶打过程化成手工纸,让学童大呼“好神奇”,也体会不起眼的一张纸,制程却很繁复,以后要更珍惜每张薄薄的纸。
  • 〔自由时报记者佟振国/埔里报导〕2008年埔里手工纸艺文产业计划成果发表会,17日在广兴纸寮举行,除了有“爱在甘蔗田”的台湾甘蔗纸新纸发表会,集合台湾数百种优质手工纸的“台湾手工纸店”也欢庆开幕,并开发埔里艺术家明信片等多种文化创意产品,展现埔里特色。
  • 绿癌变绿金黄焕彰开发百种创意纸以纯天然植物制成可以吃的纸,埔里镇代镇长陈荣法(中)等人当场示范将纸吃下肚,直说感觉像在吃海苔。(自由时报记者佟振国摄)有“绿癌”之称的小花蔓泽兰,经广兴纸寮研发制成漂亮的工艺、包装用纸,让“绿癌”变“绿金”。(记者佟振国摄)以纯天然植物制成可以吃的纸,埔里镇代镇长陈荣法(中)等人当场示范将纸吃下肚,直说感觉像在吃海苔。(记者佟振国摄)有“绿癌”之称的小花蔓泽兰,经广兴纸寮研发制成漂亮的工艺、包装用纸,让“绿癌”变“绿金”。(记者佟振国摄)
  • 黄干成,本名黄宇立,1959年生于嘉义六脚乡蒜东村,曾任小学校长,也曾在嘉义大学与南华大学担任助理教授。然而,在教育之外,他更是一位致力于水墨画创作的艺术家。他说:“教育是一个真的是非常可爱的工作,可以让我温饱,但不会让我成为富有的人。我们讲的春风化雨,教人的一个工作是积德,但最重要的是,让很多人成就自己。”
  • 1964年开业的美姿华摄影室,距今已一甲子的年华,隐藏在香港仔大道一栋不起眼的唐楼内。老板陈崑泉老先生(陈师傅)如今已经92岁,只要有客人预约拍摄,他就会从屯门的住家,途经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长途跋涉来到香港仔店面。
  • “我从来没有在欧洲见过貔貅,当我第一次在网上看到影片时,就让我印象深刻,我就尝试去联络冒卓祺师傅,想跟他订做貔貅,就这样我跟貔貅联系在了一起。”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市唐人街开设武馆的武术师傅Ronald Galland(江汉利)说道。去年12月,他专程携同妻子与7名徒弟赴港拜师,亲身学艺,今年8月11日,在他70岁的寿宴上,首次公开舞貔貅,将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貔貅文化带到欧洲。
  • 中华文化总会今天(20日)发表最新一集《匠人魂》影片,记录台南黑糖制糖师以柴烧古法炼糖的故事,找回台湾的“甜蜜”记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