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的感悟

敬纸
font print 人气: 5
【字号】    
   标签: tags:

石雕作为一种雕刻艺术,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最常见的要数石狮雕刻。在古代,石狮多见于佛教寺庙,帝王将相的府邸,或者是官府的衙门,到了元代以后百姓家庭才有使用。

因为石狮有镇邪的作用,到了现代应用就更加广泛,而石狮也逐渐演变为石雕狮子和铜铸狮子。

中国的石狮造像与真实的狮子有很大差别,现实中的狮子是百兽之王,不怒而威,而雕刻的石狮却神态各异,样貌不同。曾经到北京旅游,去颐和园,从正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藏教的建筑,建筑前广场上有两只石狮,抚摸着石狮的石爪,端详着石狮的双眼,突然感觉这石狮很熟悉。心中显现出两个字--老臣。

几百年过去了,这两位老臣历经风雨,依然在这里忠实的守护,这忠心可表日月,令人敬佩。出了后门,是一对年轻的狮子,说年轻却跟正门的狮子历史一样长,虽经百年,依然难掩风采,眼神中透着精明强干。

到了八大处公园,这里有八个大的寺庙,虽是历史遗迹,经过现代人数次翻新,完全没有了古迹的模样。这里的狮子给人的感觉却不是很好,光鲜的外表下,显露的却是一副诡诈的眼神。表面庄重,其实诡诈,这也表现出雕刻者的心态。虽雕刻之物于信仰有重大意义,但雕刻者想的却是名利钱财,其所刻之物就无意中流露出诡诈之意。

从颐和园和八大处公园两地的狮子比较,古代、现代的技术和神韵完全不同,古代确实比现代人技高一筹。可是还有一个地方的狮子,却让人望尘莫及了。多年前就有朋友极口称赞故宫里的一对狮子,我却不以为然,认为天下雕刻狮子众多,故宫的狮子也不会怎样了不起。

可是当我一踏入乾清宫前的广场,远远的就看到这一对铜狮,一种从未见过的灵气在铜狮身上升腾而起,让人心生欢喜。此时,我才明白朋友为何如此喜欢这对狮子,说实话,我也非常喜欢,呵呵。

从我见到它们的那一刻起,永远难忘那逼人的灵气。走近一看,这对狮子更是了得,高昂的头颅挺起,却偏偏俯视着下方,头上的狮卷蓬蓬勃勃,一副睥睨天下,震慑八方的王者风范,赫然在目。这里是皇帝上朝的地方,王者之地当然也要有相应的映衬,镇守这天下中心的,当然就是天下狮中的王中之王。

(大纪元图片库)

三个地方的狮子各有特色,让人感叹时光的流逝和石狮文化的源远流长。自从有了这次的经历,我才注意到狮子的表情来自它们的眼神,有的庄重,有的凶狠,有的老迈,有的痴呆,这些都反映着雕刻者的心态和境界。

最早的石狮源于佛法中的描述。记得释迦牟尼佛说过“修炼佛法要如雄狮一样勇猛精进”,所以寺院中大雄宝殿的两旁,都会有两只勇猛的石狮,用来鼓励修炼者要努力修行。

在佛教中,很多狮子都是佛菩萨的护法或是坐骑。其形像也许就是来自修炼者所见之狮子护法,在另外空间的形像,通过工匠在人间表现出来。所以,才会与人世间的狮子形像差异甚大。此乃神界之兽,非人间凡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神兽表现在人间,如龙与凤,平常不可见,可是形像却融汇凡间禽兽之优点。这也间接佐证传统文化是神传文化,带有神界的各种思想和理念。

在传统文化中经常讲“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一个人做的事都能反映出这个人的心态、性格和人生阅历。从修炼角度看,一个人做出来的任何东西都带有本人的资讯,所以从雄狮的造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工匠的心态,故宫里雕刻狮王的工匠也可算是工匠之王了,因为没有那样的王者境界,也无法刻出这样的王者之风。

欣赏神态各异的雄狮,我们不是在看狮子的本身,而是看狮子透露出来的神韵,表现在狮子之外的摸不着、看不到东西,也许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玄妙之处吧!

石狮所代表的内涵远远超越了它威猛的形像,更重要的,是在提醒人们它所代表的历史和修行的因素,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修佛向善,返本归真,从而启迪人的佛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 可以说,尧、舜禹、汤、所形成的伦理与政治传统,是孔子“仁”的历史源头。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继承、弘扬、创制的礼乐文化,则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