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恋童玩

儿时记趣 扯铃的“回”忆

刘晏汝、陈柏州
font print 人气: 19730
【字号】    
   标签: tags:

记得童年时,双手上下抖动细棍撑起快速飞旋的扯铃吗?那嗡嗡声回荡起多少儿时回忆。在过去,不论是农闲、庙会或赶集,男女老幼都能一铃在手。现今,扯铃因其小巧的造型、简单易学,除了娱乐之外,还有强健体魄的效果!

扯铃流传已久,但记载却十分少,只在坊间丛书记有“扯空竹,逢庙集,以经抖响,抛起数丈之高,又以绳承接,配合各种身段表演”。明代的《帝京物纪卷上》内有一首歌谣:“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发展儿,打拔儿。”所谓的“放空钟”就是扯铃。

扯铃是从古时“空钟”发展而来,明代《帝京景物略》就记载:“空钟,玩具名,以竹木制,两端具二圆盘中,有横木,以绳扭搭而抖转,即嗡嗡作响,益称风筝、地龙或天龙。”中国的民俗技艺,以往在杂耍表演中,有耍、变、练三大技艺;“耍”是耍罐子,“变”是变戏法,“练”是练扯铃,可见扯铃在中国的民俗技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8世纪扯铃传入英国之后,霎时让英国人迷上这个特别的小玩具,他们称它为“两根棍子上的精灵”。近几年,民俗技艺已重新复兴,旧时童玩也发扬光大;时至今日,扯铃依旧长存,并进一步流传于世界各地。◇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记者李晴玳高雄报导)高雄县昭明国小扯铃队,16日赴,历经 4天赛程竞技,终于自日本、马来西亚等国14队伍中脱颖而出,赢得男子组8人团体不分龄冠军,优异的表现令观赛者赞不绝口,日前小选手们载誉回国,全校师生欢喜庆贺。
  • 中华民国侨务委员会2011年文化巡回教学活动,特遴派詹益淦老师前来雪梨教授扯铃,除了介绍扯铃的历史源流和基本招式,并搭配游戏教学和道具运用,让海外儿童及青少年亲自体验基本扯铃与花式扯铃的变化,更深刻认识中华传统民俗技艺。
  • 【大纪元5月12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江今叶洛杉矶11日专电)基隆中正国中民俗表演团今天与洛杉矶高中文化交流,扯铃、跳绳、打陀螺,精彩的表演,看得这群美国高中生惊呼连连,直喊酷。
  • 为了庆祝亚太裔传统月,麦当劳邀请两位扯铃大赛获奖高手─郭立中和徐宇成5月17日到华埠公校130小学,在由华人策划协会所开办的课后班,表演中国扯铃。两人表演前展示了基本动作,并解释说,玩得对时,会听到周边空气的嗡嗡声。礼堂内,两百多位小学生看得乐开了怀。之后,两位青年教导小学生扯铃。他们还介绍东西方扯铃的不同。
  • 勒星顿中文学校于1月29日举行龙年联欢会﹐全校学生先在各班听老师介绍中国新年的由来并领取红包﹐然后进入大礼堂欣赏表演。校长陈燕贞和经文处洪慧珠处长均致词向大家贺年。由各班提供的21个精彩表演节目﹐在王之宇、陈叡和黄语嫣的主持下﹐进行的井然有序﹐时间控制得宜。最后并颁发各项学艺竞赛奖状。
  • 踢毽子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是古代“博戏”的一种。中国人踢毽子的历史很长,在汉代的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认为踢毽子最初来源于蹴鞠,而蹴鞠相传为黄帝所作。这么看来,这小小的毽子,其来历也非同寻常。
  • 每年的3月17日,纽约市都会在第五大道举办盛大的圣派翠克节游行,这是全球最著名的圣派翠克节庆祝活动之一。圣派翠克节(St. Patrick's Day)的习俗包括穿戴绿色服饰、饮用绿色啤酒或苏打水、装饰三叶酢浆草,爱尔兰矮精灵是常常出现的角色。而在中国,虽然没有专属于绿色的节日,但许多饮食文化、民间习俗与传说,也蕴含着与圣派翠克节相呼应的元素,联想起来还别有一番风味。
  • 过年在中国各地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传统,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但团聚、祭祖、祈福和欢庆的主题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共通的。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又是怎样过年的呢?
  • 人一生周期除了生死之外,成年和结婚、生子都具有人生阶段转换的重大意义了。所以在这些重要的日子,都留下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礼仪,丰富这些日子的内涵,同时也给予人丰厚的祝福!本文就来说说喜获新生儿的民俗礼仪。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