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兰-失根的一代

【水彩行家】台湾兰水彩创作技法

技法篇示范过程-台湾兰
刘子平
font print 人气: 106
【字号】    
   标签: tags: , ,

台湾兰-失根的一代III 水彩技法

创作理念:
此系列作品以陈之藩先生所着《失根的兰花》一文为创作发想,此作中虽然表达的内容并非乡愁,而是援用此具象的符号来作为“比喻”,以“失根的兰花”来隐喻处于“当代文化社会”的我们,对于自身文化“虚空漂泊”的感受。
兰花的“浅根性”与“混种”特质,同时也象征了台湾“殖民文化”与“文化混种”之面貌。当代社会中,强势且大量的欧、美、日等外来文明、消费文化与都会图腾的洪流里,我们失去了固有的“文化泥土”与“传统根脉”,我们迷失了自己,麻木不仁却不自知。霎时之间,我们自问何谓台湾文化?我们似乎找不到一个切确的答案。

创作过程说明:


步骤1

步骤1:线稿阶段。我将兰花之姿态予以“夸张化”与“拟人化”,将兰花的造型形塑成如同张牙舞爪般
的人物情态。


步骤2

步骤2:选择具代表性的欧美消费文明符号与台北市之街景片段,将之以黑白输出于画纸上,并且将其
重新拼贴组构于画面之下方,用以衬托兰花悬浮的根,呈现其虚空且飘泊于大量欧美文明符号
的感受。


步骤3

步骤3:将整张作品打湿,以黄与蓝绿色调渲染第一层底色。在底色未干之前,以保鲜膜贴敷于画面需
要肌理之处。


步骤4

步骤4:待其完全干燥,将保鲜膜撕起,自然且不规则的肌理自然产生。


步骤5

步骤5:开始以缝合法将兰花逐步描写出来,并且同时关照整体。


步骤6


步骤6:以色彩调配整体画面之动线、强弱、虚实。


台湾兰III-文化浮游(失根的一代) 刘子平 水彩 全开 2011


完成图:台湾兰-失根的一代III 刘子平 水彩 全开 2011

(图文由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提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早前辈画家们因物质匮乏或使用不正确的材料,使得他们的水彩作品快速氧化而损坏...
  • 在介绍温老师的绘画风格之前,特别要截引一段水彩界大老,也是温老师的恩师—邓国清教授所解析的论述;将更能领会温式风格的脉络轨迹… 国清老师指出:‘温老师对于后期印象派三位大师—塞尚、梵谷、高更的画风,情有独钟。塞尚的面与面的结合,表现立体的质感之美。梵谷的明艳色泽,以及充满生命力和跃动的笔触与线条。高更那原色的喜悦感,大胆的平涂色块,和绘画走向装饰性、明面化,并将形体概念化。让温师无时不浸润于名家的法度里,颇得绘画的精简原则,和追求完美的理念。’
  • 在欣赏温老师的水彩作品时,首先一定会被画面中丰沛自然、高雅耐看的色彩布局所吸引。也常令人惊叹于如天外来笔之用色,是那么得贴适与舒服。特别在类似色的细腻微调间,让人如入印象派大师们的色彩花园中,自在地在光与彩的交织中漫舞、沉醉。
  • 熟悉温老师的朋友都知道,老师手边随时都备有写生的纸笔。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三两分钟的空档,铁定提笔写景。时间长,一张精彩完整的速写佳作,就在振笔疾书中应运而成。若时间短促,一支草、半棵树也都能信手拈来。温老师表示:大量且不间断的速写练习,可提高敏锐的观察力和洞悉景物的架构能力。在绘图表现上,能有更精准的造型刻划与表达能力。时常习之,笔法肯定、线条自由。
  • 热爱绘画与教学的温瑞和老师,用艺术的双手,圈紧每一位钟爱画画的学子。将半生绝学揉注其中,让学生在和风的吹拂下成长茁壮。我想,对于温老师和他的学生群来说,都应是一种幸福吧!
  • 艺术史家们对用“矫饰主义”(Mannerism)这个词做为绘画风格的名称有过许多争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爆发前,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这名词来形容十六世纪时在意大利那些无法被归类的艺术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开创英国18世纪的黄金时代外,她的统治还标志着绘画、戏剧、诗歌和音乐等高品质艺术的兴起。安妮女王延续伊丽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铭:“永远不变”(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体现她的使命就是恢复受法国和西班牙影响之前的英国的价值观与传统。
  • 透过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贡”(Bodegón)画作将这种仪式化的舒适氛围融入其中。
  • 提香对场景的精心设计、富于表现力的色彩,以及对人像和物件的敏锐刻画,启发了后世的欧洲艺术家。观众凝视此画时,犹如置身人群中,仿佛艺术家要求观者一同省视自己的良知与对神的信念。
  • 德国的视觉艺术,相较其哲学文学音乐,是较少被德国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国艺术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却深深影响着其它领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他的风景画为什么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对色彩与构图的运用是德国浪漫主义的特色,他赋予风景画前所未有的生命与意义。他将灵魂注入风景里,而风景里被照亮的空气是“灵体”,让每一幅画作充满个体性与内在连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