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betway是什么-福彩3d开奖结果-开云体育靠谱吗

苏绰的人才观

辛弃名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16
【字号】    
   标签: tags:

苏绰(498~546年),字令绰,西魏时期的京兆武功(今属陕西)人。官至大行台度支尚书兼司农卿,为宇文泰所信任,是一位颇有远见的大臣。他所写定、奏行的《六条诏书》,为当时强国富民的政治纲领。其中的《擢贤良条》,对于人才问题,曾有卓越、简洁、真切的论述:

其一,他开宗明义的指出:“得贤则安,失贤则乱”,是百王不能改变的自然之理,是安邦治国的最主要原则。这样,他就把人才问题的重要性,提到了哲理的高度,看成是一条普遍而又永恒的铁律。

其二,他谴责当时选人偏重门第和论资排辈的陋习,提出“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唯在得人。苟得其人,自可起厮养而为卿相。”他举例说道:奴隶出身的伊尹,辅佐商汤王攻灭了夏桀;泥瓦匠出身的傅说,协助商王武丁,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反之,即使是身为帝王之胤的丹朱、商均,由于才能平庸,尧帝和舜帝,也不把帝位传给他们。

其三,人才的标准是有德有才,德才兼备。他说:“刀笔者,乃身外之末材。……若刀笔之中而得志行,是则金相玉 质,内外俱美,实为人宝也;若刀笔之中而得浇伪,是则饰画朽木,悦目一时,不可以充栋椽之用也。”显然,他认为:如若有德无才,就像土牛木马,不可以涉道致远;如若有才无德,亦只能当个刀笔之吏,而不能充作国家的栋梁。

其四,人才要在实践中去培养锻炼。他说:“夫良玉未 剖,与瓦石相类;名骥未驰,与驽马相杂”,只有“剖而莹之,驰而试之,”然后才知是宝玉和千里马。他举例说道:姜太公是钓鱼的,百里奚是喂牛的,如果没有机遇,不任之以事业,不责之以成务,那么,即使再过一千年,也不会出现赫赫有名的姜太公和百里奚。为此,他提醒领导者说:“得贤而任之,得士而使之,则天下之理,何向而不可成也。”

其五,驳斥无贤可举的谬论。苏绰先是引用孔子的话:“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然后,他转笔斥责道:“岂有万家之都,而云无士?但求之不勤,择之不审,或蔓之不得其所,任之不尽其材,故云无耳。”又说:“但能勤而审之,去虚取实,各得州郡之最而用之,则人无多少,皆足化矣。孰云无贤?”

其六,主张裁减官吏,以改变人浮于事的流弊。他提醒执政者说:“官省,则善人易充,善人易充,则事无不理;官烦,则必杂不善之人,杂不善之人,则政必有得失。”意谓:只有精简机构并裁汰不合格的官员,使有才华的人充分发挥其积极性,才能提高 工作效率。否则,互相扯皮,你推我卸,什么事也干不好。

苏绰的人才观,确实是比较系统、简洁、而又有真知灼见的。他认为:要想国泰民安,人君必须重视人才,举凡公侯将相,州官郡守,乃至乡长和里正等地方小官,都应该择贤而用之。他的“得贤则安,失贤则乱”的名言,是古今一切从政者,都必须牢牢记取的一条真理。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只见晏婴从容的端起滴过血的酒杯,义愤填膺的对天悲叹道:“可恨!崔杼无道弑君王。凡为虎作伥、助纣为虐者均不得好死!”说罢,便一饮而尽...
  • 扶危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见义而为的善举,是人应尽的一种社会责任…
  • 韩宜可,明朝浙江山阴人,洪武初年被提拔为监察御史,为人正直,以尽职敢言而著称。
  • 帝喾下令招募天下,有谁能取得戎吴将军的首级,就赏赐黄金千斤,封食邑万户,并把公主赐嫁给他。
  • 人生际遇各有不同,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坚守道德和节操。中华民族历来重气节,千百年来出现了很多讲品行、保气节的仁人志士,明朝的范景文就是其中的一个。
  • 当匈奴横行北方、西晋王朝面临崩溃的时候,晋朝一些有志气的将士坚守在北方战乱的国土上。刘琨就是这些将士中杰出的一员。
  • 传说,他母亲有一次看见空中大流星飞过后就怀了身孕。一般,此种情况都是天上的神仙...
  • 老子在周都居住了很久,后来见周王朝日渐衰败,于是决定离开周都。他开始到处云游,一方面清修自己,另一方面也想把自己的理念传给更多人,教化一方百姓。
  • 孔子向老子问礼之前,他为什么想到要从事归正“礼”、“乐”的宏伟志向?这就要从孔子八岁那年一段鲜为人知的奇遇说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