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话(一):茶能洗胃 茶能洗心

作者:明湖水
font print 人气: 863
【字号】    
   标签: tags: ,

茶是水写的文化,不仅能洗胃,更能洗心。无论大隐于市,还是小隐于野,他们都要喝茶。赵州和尚教人佛法,曰吃茶去。茶不入禅,皆为俗事。禅不入心,皆为文字。拈花微笑,喝茶悟道。酒越喝越糊涂,茶越喝越清醒。品至清至洁的茶,悟至灵至静的心。

茶前应敬神农,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喝茶当学卢仝:

“一椀(*同碗)喉吻润,两椀破孤闷。三椀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椀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椀肌骨清,六椀通仙灵。

七椀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开门七件事,雅俗共尝,品味人生。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现在只剩下掺茶倒水。所谓茶艺,本末倒置花拳绣腿,能泡出壶好茶吗?曾进茶坊,因惜茶贵,而将茶喝白。过后肚里翻江倒海,回家呕吐。之后再不上茶楼,一惧茶价,二怕茶劣。不以真心待茶,永远不入茶道。

男人喝普洱保健,女人喝普洱瘦身。老人喝普洱益寿,小孩喝普洱开胃。听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说,普洱茶好就好在保持了原生态,而原生态是不能用科学去定义的。科学的精神,并非唯我独尊,而是不断超越。@*

责任编辑:古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茶道是以修道、行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
  • 品茶三十年,我体认到,无论古代高度茶文明或现代蓬勃的茶文化、乃至未来的走向,永远贯穿、环绕着“天、地、人”三才的大学问,三才是阐扬、检验并融合茶事的重要尺标。
  • 茶是自然的东西,周边相应的东西都要自然,包括我们的内在,心里带着烦恼,泡的茶汤会好吗?树也是天地精华,在生命结束时,被利用成炭,供养它最后的能量。炭有一种力量叫远红外线,穿越壶、水到茶汤。
  • (shown)在台湾现正兴起一股礼仪学习法,以礼示茶,以茶学礼,将茶由物质层次提升至精神层面,藉由茶艺的熏陶变化学生气质。茶艺课程藉由静心、冥想及礼仪态度,能使学生情绪稳定下来,守纪律。
  • 人间四月天,清新雅逸,恰合茶天然的特性。饮茶除了得到感官的享受之外,还能让我们静心、宁神,有助于去除杂念,以茶悟道,提升生活与生命的境界。不论你平日喝不喝茶,别错过四月天与茶约会的好时机!俗语说“一两黄金一两茶”“一两明前一两金”,其实,爱好四月天的好茶不一定要花大金,本文要从文化的视野出发,讲讲四月天的茶知识,顺及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茶。
  • 宝塔伴茶诗,唐诗一经典,!中唐隐士陆羽开启了中华茶道,他透过实地调查研究写下《茶经》,系统地介绍了茶道,包括怎么造茶、煮茶、饮茶,怎么运用茶具、茶器,也介绍了茶史、古人茶事、哪里有好茶等等。陆羽《茶经》把药用之茶转入饮用之茶的文化,在中唐,茶道的艺术就蓬勃发展了。本文要介绍的这首元稹的宝塔诗《茶‧一言至七言诗》贴切地反映了唐代茶道的精致内涵与精神境界以及茶道中的友谊。
  • “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在水边隐居的高人,经常亲近自然,日常活动都能保持心态纯净。徐明义画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义 提供)
    谁是古今“茶神”“茶圣”呢?爱好茶道之人都会想起陆羽(字鸿渐、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陆羽的足迹踏遍中国种茶名山和名泉,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成了《茶经》传世,开导后人茶文化的风尚流传至今,并使得中华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经典。陆羽对茶的研究为何能脱颖而出留下千古的功业呢?陆羽是怎样和茶结缘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经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响的一生。一起来探索陆羽的生命之《歌》!
  • 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品,上古时代神农氏便使用茶来解毒。到了唐代,茶圣陆羽写成《茶经》,将茶道文化推向成熟。或许是茶本身苦口却香醇的味道天然就具备着哲思与禅机,茶与文人士大夫的关系尤为密切,故而在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雅号。
  • 昔日经过香港街头,远远看到店铺门口摆着的铜壸与铜鼎,就知道这是一间凉茶铺。时代变迁,铜壸变成了不锈钢容器,老一辈对的器皿讲究也渐渐被后人遗忘。昔日没有电子设备加热,铜鼎就是当年重要的龟苓膏保温器皿。如今标榜“清热解毒”的龟苓膏,最初引入香港时并非如此。所谓的“凉茶”其实并不“凉”?今期文化专题“凉茶趣谈”继续由香港史学会总监邓家宙博士分享他的研究心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