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球比分- 线上博彩全攻略

这样教 小皇帝变成好孩子(7)

出路──真正走出困境(下)
麦可.温特霍夫 译/王泰智、沈惠珠
font print 人气: 25
【字号】    
   标签: tags:

化解关系障碍,重点在建立正确的“直觉式”认知

这两种情况的相似处在于:伙伴关系障碍和投射关系障碍,都可以透过认知加以消除,只要当事人能够进行自我检视—我在遵循哪一种模式?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错误行为模式经常出现吗?孩子是否从小就被当成我的伙伴,或者我只是为了设法得到孩子的爱?换句话说:经常深呼吸、进行自省是有好处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分别看待不同的现象。四至五岁的孩子经常问为什么,大人必须回答,显然这不一定是伙伴关系障碍的影响。要是你偶尔可以容忍孩子得五分(德国学校最高分为一分,最低分为六分),并避免在紧张的一天之后与孩子争吵,也不一定是陷入了投射关系障碍。但若我们对这些行为感到理所当然,且习以为常,就可能存在关系障碍,并且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伤害。因此,我们有必要经常检讨,在亲子关系中,什么是理所当然和正常的,以及我们依循的指导概念为何。

处理共生关系障碍比较困难。这是三类的关系障碍中,父母唯一在心理上不把孩子看成是独立存在的人,因此在认知上很难化解。原则上,我们应该认知孩子并非理所当然地成为父母的一部分。因此没有所谓简单好用的解决方法,而是必须研究其原因,找出重要的关键螺丝,然后将螺丝旋紧。之前谈到“时间因素”和“意义问题”时,我也曾提过类似的关键螺丝。

─ ─摘自:《这样教,小皇帝变成好孩子》野人出版提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直觉式教育的关系模式认为“孩子就是孩子”,这是大约二十五年前成人谈到孩子时的理念。此一模式的亲子相处架构是,承认成人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权力差异,不论私人层面还是社会层面皆然。
  • 我们必须认清与孩子发展相关的直觉行为和放任态度之间的区别。后者从根本上来说,是在开明和独立的外衣下,漠视孩子及其社会行为;直觉行为则恰恰相反,保持平常心的成人能够感觉到是否需要回应孩子的行为;如果需要,也会知道怎么去做。
  • 沟通永远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前提是我们确实想解决问题。但沟通往往没那么简单,不同的人虽然运用同样的概念,却是表达完全不同的事。谈论孩子时更是如此:我们都在谈孩子,却是指不同的“对象”─这也是因为我们看待孩子的模式不同所带来的结果。
  • 把孩子看成是孩子的成人能够体认到,身心发展不成熟的孩子得学习各领域的知识才能健康成长,成人也必须时刻用爱心陪伴、进行指导。这是对孩子发挥保护的角色,必须具备特别的责任意识。“被保护者”这个名词今日几乎不再被使用,却最能表达这项观点。
  • 在寻找摆脱困境的出路,以及回归“孩子就是孩子”模式的道路上,可能发生见树不见林的情况。本来理所当然的事,现在我们却必须重新认识和学习,才能找到对儿童发展至关重要的内在平衡力量。时间就是重要因素之一。
  • 我对关系障碍及其对社会未来发展影响的分析,引起社会大众广泛的关注,但从很多回馈来看,我觉得现在讨论这个问题已经太迟了。尽管如此,大众召唤解决方案的呼声愈来愈高。最普遍的看法是,仅靠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具体的解决方案在何处?父母、幼教人员和老师应该如何改变、应该怎么做?
  • 社交媒体Instagram上有一段可爱幼儿折叠衣服的视频,不仅收获数千万网友点阅,还引爆一场意想不到的网络激辩。
  • 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惊讶地发觉几乎每个在机场跟飞机上的孩子眼光都固定在iPad的屏幕上了。虽然我理解带着小孩旅行并在中途长时间的停留期间让他们保持尽兴的困难,但我不禁想,我们通过让他们过度使用屏幕时间,以此可能为孩子们制造了哪些影响深远的问题。
  • 在当今数位时代,无所不在的科技产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舒适,但也造成了负面影响,例如对这些产品过度依赖甚至上瘾、隐私权被侵犯、记忆力衰退等。现在连育儿专家都大声疾呼,不要让小孩过度沉溺于科技产品,不要让这些产品替你养育小孩。
  • 人们有时候难免会因为某些事情生气,这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破坏人际关系,甚至引发冲突。而为人父母者对于孩子的生气,往往会感觉很棘手。现在,有专家分享了有效的解决之道。只要在孩子生气时说一句短语,他们马上会镇定下来,无论他们年龄多大都是如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