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的创作(五)
要善于组织“包袱”(续)︰
‧从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特点上挖掘、提炼“包袱”
生活中引人发笑的因素是非常多的,一个下意识的动作,一句俏皮话,一个玩笑,都会招人一笑。但是,相声中的“包袱”所引起的笑,是做为刻划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一种手段,并非单纯为笑而笑,以免走向低级、庸俗的歧途。
所谓健康的相声需使观众笑得自在,笑得有意义。这样,我们的包袱必须从内容出发,从情节发展中去找包袱,从人物的活动中去找包袱,从作品的矛盾、冲突和人物的性格、特点上去挖掘和提炼包袱。
“包袱”的几大忌讳
在组织包袱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忌露~
“露”,用相声术语说就是“刨”。所谓刨,就是在抖包袱之前“露底”。我们在组织包袱时,首先必须铺平垫稳。在铺垫时,特别注意不要泄露“秘密”,这个秘密就是包袱的“底”。如果先露了底,包袱就响不了了!因为已无法“出乎意料之外”。
2. 忌厚~
“厚”,用相声术语叫“皮儿厚”。这是指包袱抖开之后,观众一听开始不明白,要思考一下才明白,这样的包袱叫“皮儿厚”。反之,一听就明白的,叫“皮儿薄”。相声组织包袱时,忌厚。厚了,观众听不明白,笑不起来;等思考明白过来,火候过了,想笑也笑不出了。因此,凡是内容幽默、风趣、有意义、皮儿又薄的“包袱”,就逗人听,也表示包袱组织得成功。
3. 忌重~
“重”,相声术语叫做“咬住不撒嘴”。ㄧ个“包袱”抖开响了,既皮儿薄又意味深长,那就达到了目的,不必再往下重复或故意拉长。如果老是没完,听众就腻了,胃口也倒了。我们在写包袱时,要恰到好处,点到就放手,不要咬住不放。
我在开始学习写相声时,喜欢“咬住不撒嘴”,现在有些业余作者也喜欢这样做,有的还认为这样笑料更多,实际上适得其反。如果说包袱多,可选择最理想的,其它只有忍痛割爱了;“少而精”比“多而杂”要强得多,这是我们应当共同记取的。
4.忌俗~
“俗”是指内容庸俗,语言粗野。传统相声中有许多是从笑话发展来的;内容有的以嘲弄为主,像是嘲弄聋、哑、跛、麻、瞎这些有生理缺陷的人,或是针对妇女及地位卑下的阶层逗笑,或使用一些行话、黑话、下流的话骂人取乐,这些都是今天写相声所不能允许的,需要坚决摒弃。所以我们应该写出内容清新,语言幽默的作品,绝对不能靠刻薄或损人来增加笑料。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