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世界博彩公司 - 体育 shouye
慈善家

“欧刚加”──神人史怀哲

人们认识“非洲丛林医生”史怀哲博士(Albert Schweitzer,1875年1月14日-1965年9月4日),很多是透过1953年10月31日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荣誉。在世间加冕的桂冠之下,史怀哲大慈大悲的心,更是超越人间荣誉光环的有限性,闪耀着神觉者永恒的光辉。

行善的意志:决心行善的人不该希望别人替他挪开绊脚石

史怀哲有着行善的坚忍意志,同时对善的实践有着洞彻于世间的透悟,他认为“决心行善的人不该希望别人替他挪开绊脚石,即使别人再为他多加几块上去,他也必然处之泰然。内心因经历种种阻碍而得到净化与强化后所产生的力量,才能克服困难。…人类想实现理想的愿望,只有极小部分能表现为众所瞩目的事业,其余的部分都注定要在不受注目的情况下实现,可是它们的价值比那些受瞩目的事业却超过千倍以上。”

37岁时史怀哲博士获得医师资格,翌年和妻子一起移居非洲加彭行医。他在非洲行医期间亲自和原住民到丛林中砍树一起建造教堂、医院,收容当地500患者。他以医师的角色造福当地患者,更以神的使者--牧师的角色提升当地人的性灵。

看看他怎样描述自己的人生选择。在他的自传《我的生活与思想》中史怀哲提到:“当我自己过着幸福生活的时候,却看到周围许多人正在与苦难和烦恼搏斗,这对我是无法想像的事。”他说:“自己虽然享受着能读书、研究、并在艺术上有些贡献的幸福,但对于因物质条件或健康状态而无法享受这种幸福的人却一直系念着。”史怀哲的哲学信念是由全面洞察自己面对的现实世界开始的,终其一生道道地地实践着高于人道精神的神道修行,他说自己“与许多也想活下去的生命一起存活”。对他来说,“伦理”必须包含真实地对每个想活下去的生命表示同样的尊敬。在当时,他已经看到,西方文明因为慢慢放弃肯定生命为伦理基础,所以腐化了。

如获天启 献身给全人类

在21岁(1896年)的一个明亮的早晨,史怀哲如获天启般地领悟到,原来自己“在30岁之前为学问与艺术生活,是为了30岁以后能献身直接服务人群”。他下了决心:“30岁以前要把生命献给传教、教书与音乐”、“30岁以后…把个人奉献给全人类”。当他看到非洲的有关寻求医疗人员的支援时,唤起了内心的许诺,决定以一个牧师与医生的身份进入非洲关怀生命。30岁的史怀哲博士投入学习医学的新领域,不畏艰苦,花了七年的时间取得医学博士学位。

次年,他和妻子启程前往非洲,奔赴蛮荒,在赤道非洲喀麦隆的兰巴伦纳(Lambarena)建立医院,展开身心灵一体的医疗工作。他以医师的角色造福当地患者,更以神的使者--牧师的角色提升当地人的性灵。要离开欧洲的舒适生活,放下喜爱的教学、传道、演奏等工作职位,让他的许多亲友无法理解。但是史怀哲深切的了解行善不是为了得到众人注目的光环,“决心行善的人不该希望别人替他挪开绊脚石”、“人类想实现理想的愿望,只有极小部分能表现为众所瞩目的事业,其余的部分都注定要在不受注目的情况下实现,可是它们的价值比那些受瞩目的事业却超过千倍以上。”

此去非洲直到他在90岁时去世为止,拯救了无数人,袪除了他们的病、提升了他们的心灵。人们看到他一个欧洲人“在非洲救老黑人”,在当地成立了史怀哲医院,为偏远地区医疗服务留下了不少先驱榜样,也为普世人道关怀价值树立了崇高典范。



在世间加冕的桂冠之下,史怀哲大慈大悲的心,更是超越人间荣誉光环的有限性,闪耀着神觉者亘古的光辉。(摄影:Getty Image)

“欧刚加”──神人 先他后我、无私的关爱

在他的基地,破鸡舍充当传教办事处,也是他最初义诊的地方。患有心脏病、肺病、精神病、脱肠、橡皮病和脓伤的患者很多,热带赤痢、痳疯、昏睡病、日晒症及疥癣等疾病更是普遍流行,不过最难对付的强敌却是土人对病痛的错误观念,以及慵散、偷窃和浪费的习性。

在丛林中,他亲自和土人一起建造医院,自制砖头、配药方、垦荒地开拓农场。史怀哲日以继夜医治当地人的身体,关怀他们的灵魂。他是土人的严父、兄长、工头和密友。土人唤他“欧刚加”──神人。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土人的爱是不存偏见、真心尊重,而且先他后我、绝无私心。

台湾农耕队见证史怀哲的慈悲

同时他的慈悲爱屋及乌遍及人以外的生灵,史怀哲的医院也是宠物之家呢!台湾曾于1963年派驻加彭共和国农耕队,在4个月后丰收稻谷,碾成一布袋白米以及西瓜、蔬菜等蔬果,全队10名队员们一起带着收获拜访景仰己久的史怀哲博士,他们因此更接近了这位伟人罕为人知的一面。

那天史怀哲博士收到台湾农耕队的白米后,当场撒给鸡鸭吃;而看到它们争先恐后的吃相,高兴得哈哈大笑;纯真的赤子之心,自然流露。

加彭是非洲赤道上的国家,蚊虫特别多。农耕队发现史博士挂上蚊帐,将帐内蚊子用苍蝇拍驱赶出账外;遇到栽培的蔬果有虫害,也抓到野外放生。史怀哲一生不杀生,连蚊虫或蔬果害虫都不忍杀生,他尊重生命遍及一切的生灵。

半世纪在非洲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史怀哲夫妇曾因德国人的身份而被拘禁,也被关过法国俘虏营,因此感染赤痢和日晒症,夫妇俩饱受病痛的折磨,也经常面临饥荒和资金短缺。其间,史怀哲前后进出非洲十三次多是为非洲医院募款筹办演奏会。除了开演奏会,他也设计、改造、挽救毁坏的管风琴,将所得用来盖非洲兰巴伦纳的医院,不断扩充设备,重建医院,以便照顾更多的病人。他的大慈大悲终于引起主教和世界各国爱心人士的回响。



史怀哲“在非洲救老黑人,在欧洲救老管风琴”(转载自希望之声)

史怀哲博士是用生命实践基督真理的信徒,他悲天悯人的心灵与善念的行动力已经超出人类用来形容伟大的语言。从哲学的洞察到实践,他的生命观、世界观以尊重生命与付出为坚定的信念,并且贯彻以刻苦的、坚忍的行动,融合自己的才能,持续不绝地实践生命的信念。终其一生,史怀哲圆融地结合神奇的才能贡献给神、贡献给人类,积极又彻底实践了无私无我的最高境界的神人精神。

励志小语:成果来自后天日积月累的努力

史怀哲具有高的音乐天赋,七岁时便写了一首赞美诗,并为合唱曲的旋律编写和声;八岁时,脚还踏不到踏板就开始弹奏教会的管风琴。同时,他在音乐、哲学、神学、医学等四种不同领域都有卓越成就和创意的表现,二十六岁时他已在斯特拉斯堡获得哲学与神学博士学位外,成为一位年轻的神学家,并且在32岁出版了他首部著作《历史耶稣的探索》,获得很高的名誉。即使竭尽人的一生,精力、时间还是有限的,史怀哲在乐、哲学、神学、医学性质不同的四大领域里都留下无数举足轻重的著作。他怎么做到的?他自己曾说:“我所得到的一点成果,完全凭借后天日积月累的努力,只有音乐的才能是来自天赋。”看来,坚强的意志和刻苦的忍耐力绝对是通向善境必要的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