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金沙赌场会员卡 - 体育 shouye
服饰刺绣

绣万国于一锦--苏绣

刺绣是一种在织物上用各种线料织出种种图案的工艺。由于中国是丝绸的故乡,自古以来,富者以“闺房绣楼”为贞,贫者以“善织巧绣”为业。刺绣的针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等。刺绣的花卉不闻犹香,飞禽栩栩如生,走兽神态逼真。

远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时代,中国就已有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刺绣。到了秦汉时期,刺绣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绣品也成为对外输出的主要商品。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并由实用进而为艺术欣赏,将书画带入刺绣之中,形成独特之观赏性绣作。清代,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各地的民间绣品皆有传统的风味,形成了著名的四大名绣,即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此外还有北京的京绣、山东的鲁绣、温州的瓯绣、上海的顾绣、苗族的苗绣等,产地不同,风格各异,历久不衰。

苏绣,是以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品的总称。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应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丞相赵达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

以针作画 巧夺天工

自宋代以后,苏州刺绣之技十分兴盛,工艺也日臻成熟。农村“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城内还出现了绣线巷、滚绣坊、锦绣坊、绣花弄等坊巷,可见苏州刺绣之兴盛。

当时不仅有以刺绣为生的,而且富家闺秀也往往以此消遣时日,陶冶性情,所谓“民间绣”、“闺阁绣”、“宫廷绣”的名称也由此而来。据《清秘藏》叙述苏绣︰“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见在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到了明代,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 (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苏绣的发展。苏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自此,苏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清代苏绣以“精细雅洁”闻名

清代苏绣更是盛况空前,以“精细雅洁”而闻名,那时的苏州被称为“绣市”而扬名四海。当时针法之多,应用之广,莫不超过前朝,山水、亭台、花鸟、人物,无所不能,无所不工。加上宫廷的大量需要,豪华富丽的绣品层出不穷。苏绣后来吸收上海“顾绣”以及西洋画的特点,创造出光线明暗强烈、富有立体感的风格。

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流的潮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兆头。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艺术家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溶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沈云艺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备加赞赏,书写“寿”、“福”两字,分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

嗣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意大利皇帝和皇后曾亲函清政府,颂扬中国苏州刺绣艺术精湛,并赠沈寿金表一块,同时将这一幅作品送意大利都朗博览会展出,荣获“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卓越奖”。

1915年,沈寿绣的〈耶稣像〉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沈寿的“仿真绣”传誉中外,开拓了苏绣崭新的一页。

苏绣绣品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往往以“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概括之。

从欣赏的角度来看,在苏绣作品中,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更是名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