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nba赔率-金沙赌场最新消息-500彩票网

不慕荣利 甘于淡泊

--浅谈传统隐士文化
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98
【字号】    
   标签: tags:

飘逸、淡泊、尚道、清高,中国古代隐士的字眼里寄寓了这样一种形像。隐士是士之隐居不仕者,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中国古代一批读书人的精神追求和心态,其形成及绵延有其深邃的意义,也常常成为一种世代歌咏的对像。

其内容非常丰富,主要表现为不求名利,不屈品节,不污清操,不移心志等等,体现出一种人格独立自守的精神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古之“隐士”,有的被称为“神仙”,有的被称为“高士”,隐居求高、求道,追求崇高的人品和精神境界。

他们坦然看待贫富贵贱、荣辱穷达等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实道德,修身、齐家、德化乡里、传播文化等,遵循道统的信念和正统儒家立德、立言的理念,普遍具有道德自律精神。因此常被人们视为道德楷模,被朝廷树为淳风俗的典范。

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数不胜数,在三代之际,便有许由、巢父、卞随、务光等人,他们大多都是“视富贵如浮云”;同时,他们的道德、人品、学识,都有超人的成就。

“功成不居”的高风亮节

如汉代时的谋臣张良辅佐刘邦,汉朝建立后,张良功成不居,放弃世俗的功名利禄,辞丞相之职而追随古仙人赤松子归隐修道。后人颂扬其如相国神仙、功成身退、天人合应等。

三国时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避居静地南阳草庐,静观天下大势,已预知三分天下,写下了“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辅佐刘备后创立蜀国,从不居功自傲,一生淡泊勤俭。

他写的《马前课》更预测了世事和后来历代朝代的变迁,人们无不称其神机妙算,智慧超人。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如东汉严光在长安学习时遇到刘秀,两人结成好友。刘秀起兵反王莽,严光积极拥护。

刘秀登基后为光武帝,严光干脆易名改姓,隐身不见了。光武帝派人找到严光,将他请到洛阳,严光旧友大司徒侯霸等纷纷遣使奉书问候,严光回口信劝勉他们说臣子辅助君主要以仁义治国家,则天下悦服,切莫搞阿谀奉承。光武帝授严光为谏议大夫,严光辞谢不受,耕钓于桐庐富春山。

宋代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赞美严光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明代徐渭在〈严先生祠〉中写道:“碧水映何深,高踪那可寻。不知天子贵,自识故人心。山霭消春雪,江风洒暮林。如闻流水引,谁听伯牙琴”。

不事权贵


元.赵孟頫画渊明〈归去来辞〉(台北故宫)


晋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彭泽县的县令,归隐田园。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及〈归去来辞〉等一首首恬静自然的田园诗从茅庐飞出,读来令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陶渊明更被后人誉为“隐逸诗宗”。他的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不苟且以求富贵,不畏贫而甘利禄,淡泊明心,从容乐道等等,均为后世有操守的文人士子所心仪。

德化乡里,安贫守志


梅花(台北故宫)


古代许多隐士都为乡里或来自四方的学子们教授经史百家、人伦事理,他们不领官俸,宁愿清贫,言传身教以立德。他们的住处也极其的简陋,但是他们的品德却极其的高贵。

宋代林逋便是其中之一,年轻时就以教学出名,史称其“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人们从其诗中可以感受其品格,如他在〈山园小梅〉中写的“众芳摇落独暄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的气质神韵--高洁端庄之美和玉洁冰清的品格表述得淋漓尽致,寄托了作者高雅幽逸、超然物外的理想化人格。

他在〈宿洞霄宫〉中写道:“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表达了作者淡泊宁静之意始终不渝。

洞察天下事

北宋邵雍被称为道学隐士,著名理学家,一生潜心学问,也曾教书授徒,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其诗文或直接阐述或寓于深理,透露着他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描述自己乐天知命的生活。他写道:“蓬蒿隐其居,藜藿品其飡。人虽不堪忧,己亦不改安。阅史悟兴亡。探经得根源……”、“胸中一点分明处,不负高天不负人”。

他在〈清夜吟〉中写道:“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大意是说,此时月亮正走到天空的中央,微风吹拂着水面,那种清凉明净的意味,绝非常人所能体会。他在〈梅花诗〉中预言世间大事的发生和朝代的变迁,启悟人们要具有高远的智慧,才能应乎万变在纷纭世事中作出明智的抉择。

访道、修道

古之隐士寻道、访道非常多,他们坚守最本真的自我,乐行天地之道,乐知天命之造化,与天地相应,以达知变、应变,宁静怡然地安于所处之境。如宋代陈抟诗云:“华阴高处是吾宫,出即凌空跨晓风,台殿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

隐士文化体现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节操自守,避免同流合污,珍视自我人格,这也成为过去正直知识分子的一种传统。

其实,品德高洁的人往往都是物欲淡泊而胸怀宽广的人,无论隐居山林还是在喧嚣的世间,心乱是因为身在尘世,心静是因为身在道中。任何环境中,气节不可变,志向不可变,信心不可变,方可在变幻莫测的人世间深谙时变、事变之理,把握时局,顺应天理,遵从天道。

--转载自明慧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当天夜晚,他梦到县城隍到省城南门,撤走随从,只留下一位穿青衣的人驾驶马车,并告诉农夫说:“你暂且跟我去参加会议!”于是,农夫便跟随他,来到一个省府县城隍都在的地方。
  • 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中,“和”一向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传统道德,是涵盖自然、社会、内心等层面与各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一种高尚的民族精神。
  • 古人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重在实践,讲求无倦与精进,学贵有恒,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对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功到自然成,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看似一个简单的“德”字,却紧密联系着朝代的兴衰。明君有德而国兴,昏君无德而亡国。历史大量的篇章,足以见证德的价值何其威严。
  • 古人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
  •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桓荣被任命为议郎,教授太子读书。桓荣博学敦厚,光武帝对他十分满意。
  • 古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比常人更善自省和改过迁善,所以他才伟大而英明。
  • 书生余某,浙江鄞县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外祖父,梦见自己进入文昌宫,见文昌帝君亲自送一位身材魁伟的男子走出殿阁,前有旌旗仪仗开路,后有节幢长队护拥,真是威仪万方,十分气派。
  • 杨溥,明朝湖广石首,授以翰林编修,后为当朝首辅,以有雅操、质直廉静而出名,被后人誉为一代贤相。
  • 刘君良,是唐朝瀛州饶阳县人。刘家几代人都遵循孝义同住一起,兄弟之间虽已到了四代,但还如同亲兄弟一般,无论是一尺布,还是一斗米,每个人都没有私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