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造字后 神传文化起

李智鸣
font print 人气: 152
【字号】    
   标签: tags:

一个人行踪飘忽、出没无常,可以用“神出鬼没”来形容。是的,神鬼出没的方式,理当非人力所能知测。然而,换个角度想,“神出鬼没”的原意是否也有可能是:神出现了,鬼就消失?

古人心中神尊鬼贱

“神出鬼没”一语,出于《淮南子.兵略》:“善者之动也,神出而鬼行,星耀而玄逐。”大概的意思是说:用兵贵于无形,懂得用兵之道的人,用兵就能达到神出、星耀的效果。星光明耀,自然驱逐黑暗(玄是黑的意思)。神出,自然鬼就远走隐没。

古人其实是敬神、恶鬼的,认为神尊、鬼贱,“神”、“鬼”并非同一个天平的名词。而现代人把可触、可感、可见、可测的,与不可触、不可感、不可见、不可测的分成两个区块,在这情形下,神、鬼变成同一范畴的辞汇,与人、与常见可测的事物分属不同的世界。

甲骨文记录“神”事

这让我想到一个故事。传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夜鬼哭”,天降米粟,人们不用辛苦种植就丰收了,可喜可贺。那么为什么夜鬼要哭泣呢?

自周朝以后,中国进入“信史时代”,也就是开始用文字记录历史。此前,从黄帝时期到西周二千多年的时期,是传说的年代,甚至带着神话色彩。然而清末民初发现的甲骨文却让史学家震惊了,但奇怪的是古人不用它们记载“人”事,只记“神”事,记录祭祀、占卜。

这个连孔子都不知道的文字,目前已知共约有五千多个,而且这些文字六书具备,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文字,拥有丰富内涵,具足所有表达情感、记述事物、传递抽象概念的能力。

五千个字代表什么意义呢?清朝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只用了四千二百个单字,换句话说,黄帝以降的历代文人大可以写诸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种种巨著,但为什么没有把当时的社会记载下来?

鬼夜哭有两种诠释

相传造字的仓颉有双瞳四目。而中国史书上记载目有重瞳者有虞舜、仓颉、项羽、顾炎武和李煜。我们知道,中文内藏神秘的讯息,因此至今姓名学、测字等仍很发达。

这种高度复杂的符号,一下子就出现了至少五千字,显然中文并非经过演化而来。所以有人认为中文是神透过有双瞳四目的仓颉,传给人类,以此开启中华神传文化的新纪元。

唐代张彦远认为神传文字给仓颉后:“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亦有人认为,当时众鬼一见这种神的文字当场嚎啕大哭,因为他们知道接下来的历史时期是神传文化在神州的时期,而一般的鬼将没有机会转世为人。

无论如何,当神传了文字给人类之后,鬼怪就再也不能如过去一般了。这可能是另一种神出鬼没的意涵吧?

--转载自第61期《看杂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是这样定义这个“一”字的:“一,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
  • 过去,只听说李白是从天上来的“谪仙人”,现在才知人类都是从天上“贬谪”到下界的…
  • “道”字的本义是道路,但这个道路并不是普通的、一般的道路,而是我们人类开始的、首先的、第一的、最大的、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道路,这种道路就叫做 “道”.......
  • “好”、“坏”、“善”、“恶”、“正”、“邪”等概念是语言、文学、哲学、历史、伦理学、社会学的基本范畴,也是佛法(或道法)的基本范畴,其实这是神为了使我们今天的人类能够认识大法来奠定文化基础的。
  • 老子告诉我们,古代是个“小国寡民”的时代。“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 老子把《德经》放前,而《道经》放后,他并不是认为“德”比“道”更重要,而是认为“德”是“道”的基础,“德”是修炼的基础。孔子的《论语》,讲“仁、义、礼、智、信”,讲“中庸之道”,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以“仁”为其学说的中心。
  • “鲜”是一种鱼的名字,“鲜”字从“鱼”字和从“膻”字。“不鲜”,就是说,这种东西已经不新鲜了,已经开始做气味了,已经腐烂了,已经腐败了。“膻”是羊臊气、膻(膻)气之类,一般也泛指腥臭味..............
  • 古文“真”字两边的两条对称的曲线就表示一座炼丹炉,“真”字上面的“匕”是变化的意思。“匕,变也.................
  • “悟,觉也。从心,吾声。(五五心),古文悟。”(《说文解字》)所以,“悟”就是“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