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绘画

中国古代的小朋友──婴戏图(三)

作者:雯子
font print 人气: 126
【字号】    
   标签: tags: ,

《小庭婴戏图》

图绘四个在庭院中嬉戏的小男孩,地上摊放着各种玩具,其中两童似正为一件玩具发生争执,一童夹在中间劝架,另一童则跑开。画法精工细腻,四童神态各异,生动的传达出孩稚憨稚顽皮,和乐善良的天性情态。背景为湖石修篁茂草,人物服饰衣纹皱折明显,设色协调柔和,整幅画充满稚气祥瑞的氛围。

《蕉石戏婴图》

宋代小品画中风俗画的代表之作,图中儿童们玩着各种游戏,有男童,也有女童,儿童形象质朴、纯真。作者用成熟的技法具体而微地表现出不同游戏中儿童们的不同情态,神态捕捉准确生动,刻画精细,栩栩如生。

《杂技戏孩图》

图中杂技艺人正施展绝技,口中唱词,手中击节敲鼓,两个小儿被深深吸引住,目不转睛的观看。艺人面容文儒善良,小儿眼光专注稚气,刻画的非常自然,体现出画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高超的的艺术表现力。

《傀儡婴戏图》

画童子四人,湖石前一童隔着布幔,专心致志地操作提线木偶傀儡,正在表演跳钟馗的民间宗教仪式。台下围坐有打点鼓、敲牙板及作逗趣状的三名童子,身着卍字文背绣团龙文服饰。庭院中石板曲径,花木繁盛,蜂蝶飞舞,芳草茵茵。人物描绘钩染细腻,孩子们专注又认真的神态让人不由的怀念起儿时的无忧时光。

夹头榫直枨半桌自五代以来即用于饮馔,明代多称酒桌。夹头榫是案体结体常用的一种结构,是受到大梁架柱头的启发。腿足上端出榫并开口,中夹牙条、牙头,出榫与案面底面的榫眼接合,可使腿足更加稳固。镶云石桌面与壶门式圆腿漆凳均属明式,此图很可能出自明人之手。@

参考:《台北故宫》

(点阅【中国古代的小朋友──婴戏图】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美国是大中华和日本以外收藏中国书画最多的地方,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则为其最重要的收藏地之一,藏品规模可用宏富形容,仅经《石渠宝笈》诸编着录的珍品就多达24件。正在展出的中国书画精品特展(第二期)是该馆为庆祝亚洲部成立一百周年而策划,侧重五代宋元的呈现,将至10月11日结束。
  • 孔夫子和学生。(公有领域)
    中国画是根植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高雅艺术,来自于生活, 但高于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
  • 胡正言是明末清初的一位书画篆刻家,他编印的书画册《十竹斋书画谱》是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套色版画作品,相当受到西方人士的敬重。现在,英国剑桥大学将其收藏的版本数位化,并分享于网站上,让喜爱中华文化的人们都能随时欣赏这些艺术作品。
  • 日本动画师暨制片人濑川三十七(Atsuki Segawa)将一些浮世绘作品做成GIF动画,并添加具幽默感的元素,仿佛赋予这些静态画作生命力,让它们活了起来,而且更加引人注目,这或许能让从未接触过浮世绘的年轻人燃起兴趣。
  • 好的画,不是耗费时间磨、描出来的,但要有足够的时间酝酿,这个过程是画家在自我的世界里惝徉,长时间的艺术构思习惯而成。
  • 唐寅是明朝人,“明四家”之一,又号称“江南第一才子”。相传唐寅年少时拜沈周为师,跟沈周学画。
  • 唐寅的山水画还有一个特别之处,使用的皴法不多,但却能营造出丰富的质感。对岩块的属性与岩石本身的结构做灵活变化。在不断地临摹、试验中,创造出一种金刚石般质地的山岩。
  • 唐寅藉画作道出了他的心境,也告诉人们,他心中一直向往着的就是那种悠游恬淡、无所求的隐逸生活。
  • 艺术史家们对用“矫饰主义”(Mannerism)这个词做为绘画风格的名称有过许多争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爆发前,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这名词来形容十六世纪时在意大利那些无法被归类的艺术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开创英国18世纪的黄金时代外,她的统治还标志着绘画、戏剧、诗歌和音乐等高品质艺术的兴起。安妮女王延续伊丽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铭:“永远不变”(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体现她的使命就是恢复受法国和西班牙影响之前的英国的价值观与传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