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神技:“针灸”妙案趣谈(下)

单若水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75
【字号】    
   标签: tags:

“太乙神针”韩贻丰

韩贻丰,字芑斋,浙江慈溪人。他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工诗文,善书法,旁通医学,为清初针灸医家,尤赏识“雷火针”治病,并对之加以改进,名“太乙神针”,所治多效,乃有医名。

他曾经为当时的司空徐元正治病,当时徐元正的症状很重,满面浮肿,口角流涎不止,说不出话,双腿沉重得不能迈步。韩贻丰为之诊脉后说:“你这种病非得用针灸治疗不 可。”

于是,就让徐元正的家人拿来蜡烛,举手欲在其顶门上用针治疗,徐元正及其家人连忙举手阻止,说:“这里怎么可以用针灸来治疗呢?一定会很痛苦吧!”尽管韩贻丰坚持再三,但是徐元正和家人终究没有同意他的意见,韩贻丰不得不很遗憾地离开了徐家。

过了不久,徐元正和家人从其它途径闻知韩贻丰确实医术精湛,针术通神,于是就又一次去邀请韩贻丰为自己治疗。韩贻丰在徐元正的百会、神庭、肾门、环跳,风市、三里、涌泉等穴位针了二十一针。

完全出乎徐元正的意料,等针刺完后,不但没有痛苦感,而且徐元正还感到身体有一种说不出的舒服感,连声赞叹,认为是最好的效果。周身的疾病,好像一下子都突然消失。

〈明堂针灸图〉助唐修笞刑

甄权是隋末唐初著名的医学家,善于针灸。公元621年,唐太宗李世民平定河南,派李袭誉出任潞州的地方官。甄权作为医生也成为李袭誉随行的征士之一。

有一天,甄权把他精心绘制完成的〈明堂人形图〉拿给李袭誉看,可惜李袭誉不懂针灸,未加重视。一次,鲁州刺史深受风患之苦,手无法拉弓,遍寻名医无人能治。后来找到甄权为他看诊,甄权便在刺史的肩隅穴扎针,一针扎下立即能拉弓射箭了。

另外,深州刺史突患病,脖子肿大且喉管闭塞,三日水米无法下咽,甄权在其右手次指之端扎针,气息即通,隔天饮食正常。甄权诸如此类治病的例子,使他的〈明堂人形图〉声名大噪,也让李袭誉对针灸的神效印象深刻。

贞观初年时,李袭誉官拜少府监。一天,李袭誉向唐太宗详述〈明堂人形图〉之妙,于是,太宗命他主持修订,将甄权的〈明堂人形图〉加以校订、充实,且经甄权审定。公元630年,官方修订图文并茂的〈明堂针灸图〉终于完成,并呈献给太宗御览。

唐太宗很仔细看了〈明堂针灸图〉,发现人体的胸、背部是五脏经脉穴道集中之处,而臀部穴位则较少。唐太宗由此联想到,鞭打的刑法中,在隋唐时有五刑,分为死、流、徒、杖、笞。其中笞刑是最轻的,是以竹板或小荆条抽打背部或臀部,从十下至五十下, 分为五等。笞刑虽然最轻却隐藏着危险,鞭背有可能将犯人误打致伤残或死亡。

因此,仁厚的唐太宗为避免打死罪犯,就下令以后官衙行笞刑时只可打臀部,不可以打胸、背部。自此之后,公堂之上责打犯人都是只棒打臀部了。

艾灸肚脐可长寿
  
明朝都穆的《都公谈纂》记载有这样一件趣闻:明朝永乐年间,嘉兴人金晟任刑部主事。一次讨贼中,官府捕到强盗多人。令金晟感到惊奇的是,强盗的头目竟是一位“年一百二十五岁”的寿星。此人看上去“面如童子”,毫无老态。

金晟一开始不信,于是拟文派人到犯人原籍调查取证,结果无误。金晟于是亲审该盗首,“问其以致寿之故”。犯人说,少时居荆山(今属湖南)时,听一异人告之,常以草灸其脐,令人多寿。于是自己长期操行此术,“遂知至此耳。”

原来,肚脐又叫神阙穴,是养生保健的一个要穴。经常艾灸肚脐可以调理脾胃,达到阴阳平衡、气血和畅的功能,从而起到扶正祛病、益寿延年之作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杭州雅扇”自古有名。尤其是南宋迁都临安(即杭州)后,制扇工艺更为发达,形成了许多的著名商号,如“徐茂之”、“青茂”、“陈家”、“周家”等品牌。自南宋以后,杭州制扇业极为发达,与丝绸、茶叶齐名,被视为“杭产三绝”,也是杭州“五杭”(杭剪、杭线、杭烟、杭粉、杭扇)之一。
  •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隋唐之后,羽扇与纨扇大量出现,而这时期的文人墨客喜爱把玩扇子,视其为“怀袖雅物”,一些诗人词人,除了饮酒作诗,经常边摇纨扇边吟诗作赋。历代文人墨客们还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抒情言志,形成了独特的“扇子文化” 误点成蝇 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三国时,汉恒帝曾赐曹操一柄“九华扇”,十分名贵,其子曹子建特为此写了一篇《九华扇赋》。 曹操便请杨修为他画扇,不料杨修不小心将一滴墨掉到了扇上,他急中生智,将扇上的墨点画成一只欲飞的苍蝇,曹操看后竟误以为真,忙用手去拍打。从此,“误点成蝇”的典故流传至今。 唐伯虎巧画扇面 唐伯虎很擅长画扇面,他技艺超群,远近闻名,有好事者不服气,就故意出难题刁难。 一天,有人来请唐伯虎画扇面,要求他在小小的扇画上画100只骆驼。唐伯虎什么也没说,点点头就开始画了起来。只见他先画了一片沙漠,又在沙漠中间画了一座孤峰兀立的大山。随后在山的左侧画了一只骆驼的后半身,它的前半身正被山壁挡住;在山的右侧画了一只露出前半身的骆驼,正被主人牵着。画完后,唐伯虎放下了笔。 来人一看就急了,说:“这可不够一百只啊!”唐伯虎立即又拿起笔来,在旁边题了一首诗:“百只骆驼绕山走,九十八只在山后,尾驼露尾不见头,头驼露头出山沟。”来人一看,哑口无言,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没过几天,又一个秀才模样的人让唐伯虎画扇。他自己命了一个题,叫《花香》,但扇面上不要一瓣花。唐伯虎点点头,就在扇面的右边画出几片绿叶来,一群蜜蜂,一只蝴蝶,正飞了过去。然后,唐伯虎在扇面上题了“花香”二字。秀才看了,赞叹不已。◇
  • 【大纪元2011年03月18日讯】箫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箫源自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其音量较小,常用于独奏、琴箫合奏或丝竹乐演奏。由最初的四孔发展为现在的六孔(前面五个按音孔,后面有一个吹音孔)。 在秦汉至唐,“箫”一词主要用作指编管的排箫,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即直箫。 现代的箫可分为洞箫、南箫和琴箫。传统洞箫沿用古制,五音6孔;琴箫为8孔,为改进后降低声音,适宜与古琴合奏;南箫,由中国唐代尺八发展而来,与日本目前流行之现代尺八分别为唐尺八所不同的两个支派,目前仅见于民间和传统南音音乐。 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等,但灵敏度远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等表现富有特性的技巧。但却适合吹奏悠长、恬静、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
  •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弹弦乐器,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筝曲古朴雅致。
  • 一张八仙桌,或四边摆四张长凳、或两侧放两把椅子,吃饭饮酒、喝茶待客,显得稳定平和。
  • 埙(音同熏),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一种吹奏乐器,也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埙一般是用陶土烧制而成。因此又叫“陶埙”。这种乐器除了陶土制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制成的。
  • 笙是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在古代八音的乐器分类中(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笙属于匏类。
  • 九州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中国的泛称,其来源于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
  • 徽州民居的白墙灰瓦,徽州祠堂的底蕴厚重,徽州牌坊的宏大精美,被称为“徽州三绝”,已经成了今天徽州人的三大宝贵遗产。看了徽州牌坊的人都说:“徽州三绝,牌坊为最。”
  • 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时期,创始于隋,又延续至元、明、清三代,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年之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