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缘故事:一把扇子半把伞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197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1年03月14日讯】“杭州雅扇”自古有名。尤其是南宋迁都临安(即杭州)后,制扇工艺更为发达,形成了许多的著名商号,如“徐茂之”、“青茂”、“陈家”、“周家”等品牌。自南宋以后,杭州制扇业极为发达,与丝绸、茶叶齐名,被视为“杭产三绝”,也是杭州“五杭”(杭剪、杭线、杭烟、杭粉、杭扇)之一。

据民国初年编纂的《中国实业志》载:“清中叶杭城营纸扇者总计约有五十余家,工匠达四五千人”。   

著名的杭州王星记扇庄(原名王星斋扇庄),创设于清光绪元年(1875),创始人王星斋,出身三代制扇世家,其妻陈英,亦为制扇高手传人,擅长真金回泥花色黑扇贴花手艺。子王子清深得父母家传,熟悉制扇工艺并有所创新。经王家两代的努力,创制出传统的名扇黑纸描金(扇面以金粉书写或绘画)扇。   

黑纸描金扇选料讲究,做工精巧,扇骨既有毛竹、棕竹、湘妃竹、梅鹿竹等竹类制作,也有象牙、檀香、玳瑁、或镶白骨,风格别具,珍贵尔雅。制作黑纸描金扇需经86道工序,包括制骨、糊面、折面、上色、整形、砂磨、整理、描金等多道工序,其扇骨光洁,花纹自然,柔软而富有弹性;扇面质地绵韧细洁,色泽乌黑透亮,两面又刷上几层高山柿漆,故此,扇面极为牢固。

传说有一天,一位秀才拿了一把王星斋制作的黑纸描金扇出游,出门时日头高照,谁知,顷刻乌云密布,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浇得人来不及躲避,慌乱中秀才忙打开扇子遮头,不一刻,雨过天晴,雷阵雨骤止。扇面虽湿透,但不见褪色,秀才把扇子放在太阳光下曝晒,扇子干后并不翘凸,故有“一把扇子半把伞”之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扇子款式是折扇,又名聚头扇、折叠扇、撒扇,可以折叠,方便携带,但是制造技术比较繁复。电影电视里的文人雅士,扇不离手的扇多数就是折扇。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