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味道:读〈送别〉有感

敬纸
font print 人气: 84
【字号】    
   标签: tags:

王维是一位佛法修炼者,在他的诗中经常会有修炼的体悟、人生的勘破之语,充满了智慧的禅机。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更使他的作品令人玩味无穷,赞不绝口。〈送别〉一诗五言六句,却把那人生的追求,未来的向往表露无遗。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终南山在古代历来被认为是修炼名山,许多修道者隐居其中。诗人要送别的这位朋友也是一位对道教颇有修炼素养的人。因为官场生活不得意,打算归隐在终南山边。而诗人对于朋友的选择也是十分赞成“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前四句都是诗人和朋友的一问一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最后两句却把全诗的意境带入前所未有的高度。读到这两句,仿佛看到诗人大袖一挥,感慨不已的目送朋友远行。而朋友的路也因为归隐终南山边,与终南山的白云融在一起,走入仙境,白云无尽,前途飘渺如仙。

王维的这首诗让我想起了一幅画──〈天梯〉,画面中,石头堆砌的阶梯,一级一级的增高,阶梯边是世间的花花草草,随着阶梯的升高,愈显窄下,可是却越来越高,最后融入无尽的白云之中,正所谓“白云无尽时”。这是一位法轮功修炼者的作品,具体背景不详,大概是作画者通过修炼法轮功,逐渐的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以画言志,隐喻自己终于找到了上天的阶梯,一步一步的升华提高,走人仙境。

唐朝“诗佛”似乎也与这位法轮功修炼者有着同样的想法。归隐山林,求仙求道,是王维的追求和向往。此时听说朋友厌倦世俗,立志修炼,自当鼓励。因为只有返本归真,才能道法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与白云作伴愉悦。

一首〈送别〉,经过王维的妙笔,让简单的朋友相送,平添了几分仙气。@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唐诗”作为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穿越时空,经过千年的历史,依然散发着耀眼的智慧光芒。唐诗中尤以清代蘅塘退士编撰的《唐诗三百首》最为著名,广为流传。从五万首唐诗中凝练摘选出三百余首脍炙人口之作,没有宏大的心胸和气魄实难完成。
  • 所谓“感遇”,即有感于心而寓于言。遇人遇事,有感而发,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诗言志”是也。
  • 李白喜欢喝酒,举世闻名,“李白斗酒诗百篇。”越喝酒越能写出好诗来,一般人喝点酒头脑就不清醒了,李白却能够下笔如有神助,真是神奇啊。
  • 泰山历来被认为是群岳的首领,是与天沟通最近的地方,也是神明聚集最多的地方。所以历代帝王才会选择在泰山封禅,以示自己的功德于天上。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唐诗”作为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穿越时空,经过千年的历史,依然散发着耀眼的智慧光芒。唐诗中尤以清代蘅塘退士编撰的《唐诗三百首》最为著名,广为流传。从五万首唐诗中凝练摘选出三百余首脍炙人口之作,没有宏大的心胸和气魄实难完成。
  • 诗经中的词句都能让人感受到古人思想的单纯,毫不虚伪的表达自己的感情,那种“真”让人羡慕,让人喜欢。读了杜甫的这首〈佳人〉也会有这种“思无邪”的感觉。
  •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送綦(qí)毋潜落第还乡〉就是这样一首诗中画。
  • 重阳登高,踏秋祈福,本是古人一桩赏心乐事。然而在唐朝大历二年(767年)的夔州(今属重庆奉节),一位霜鬓华发的病弱文人独上高台,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色:耳畔疾风猎猎、猿声悠悠,眼前落叶萧萧、江水滚滚。
  • 三国时期有一位“丑妻”,颇为聪慧,即曹魏大臣许允的妻子阮氏。唐 周昉《仕女图》。(公有领域)
    元稹悼亡韦氏诗,通首说得哀惨,所谓贫贱夫妻也。“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言其妇德;“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言其安贫。俸钱十万,仅为营奠营斋,真可哭杀。
  • 《人日》一诗,通过写景,表达了冬去春来,万物生机勃发的景象。面对雪霁后的晴天,又恰逢“人日”,所以常人举办各种活动来庆祝;修行之人不可能像常人那样兴高采烈,而是用“闲吟旷士怀”来抒发自己的襟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