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台湾 娱乐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操持严明 以俭传家

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为官清廉,这是古代做人的标准之一。当官的人,能做到清廉才算好人,才能传家,并身后流芳。

魏文帝时有个人名叫胡质(字文德),他是淮南寿春人,官至东莞太守、荆州刺史,后封关内侯。其子胡威,字伯虎,晋武帝时官至御史、青州刺史等。父子俩皆以清廉著称于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胡质在青年时代,就是一位品学兼优的人,在江淮一带广为人知。他的朋友蒋济向曹操介绍,胡质的父亲胡通达乃江淮之间一位德高望重之人,曹操大喜,问:“胡通达德高望重如此,其子孙后代如何?”蒋济回答:“胡通达有个儿子叫胡质,也是一位深孚众望的贤者。”

曹操就把胡质召到朝廷,任命为顿丘县县令。后来胡威在祖、父的影响下,少年老成,也因祖、父修身名高而声名鹊起,受到晋武帝司马炎赏识,当了御史。

胡质每到一处任职,就安定一方民生,政通人和,上下称颂。他鼓励农耕,使昔日贫穷之地出现了“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的富庶局面。他治军有法,海防也得到巩固,百姓安居乐业。他当一辈子官,每次因功得赏,都分发给部下,自己不留分毫。到去世时,竟然“家无余财”,人们检视他的遗物,只有一件皇帝赏赐的官服和一个装书的筐箧。

一次,魏国大将张辽与护军武周闹了矛盾。张辽听说胡质是位贤能之人,就想让胡质取代武周,胡质却予以婉辞。张辽认为胡质不识抬举,便找到他不客气的问:“我这样看重你,你为什么这样不给面子?”

胡质回答:“贤能之人的交往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朋友得到利益再多,也知其不贪;朋友作战失败,也知其不怯;听到朋友流言蜚语,也不轻信,所以,可终生为友。武周先生是一位雅士,以往,您称赞武先生不绝于口,如今因一点小矛盾就绝交,我胡质实不赞成。再说,我的德才远不及武先生,恐怕也难成将军终生朋友啊!”一席陈词,打动了张辽,与武周言归于好。

有一年,胡威从京城来荆州看望父亲。胡质虽然当官,可家中并不富裕,以至于胡威去看望父亲时没有一车一马,也没有仆人随从,独自一人骑着毛驴上路。途中住宿客栈时,胡威自己劈柴、做饭、放驴。同住客栈的得知他是荆州刺史胡质之子后,无不惊讶,又无不钦佩。

胡威看望父亲后,住了几天就准备骑驴返程。临行,胡质送给儿子一匹绢。就这微薄的一匹绢,父子还差一点儿闹了误会。胡威问父亲:“父亲向来清廉如水,儿子不知此绢是何故得来?”胡质解释说:“这是我用自己俸禄买来的,用来给你作盘缠。”胡威这才放下心来。

胡威启程回京城,没想到从荆州出发,就遇到一位同行人。这位同行人把胡威沿途的食宿预先全包了,胡威执意不肯,经反复询问,才知同行者是胡质手下的一个都督,请假回京探亲,听说胡威也要回京城,便与胡威同路,尽一点讨好之意。

胡威听罢,立刻把父亲给的那匹绢给了同行者,辞谢后各走各的路,回到京城后,把此事写信告诉父亲。胡质查明后,将那位都督罢了官。胡质父子就是这样不买逢迎拍马人的帐。

胡威后来在西晋当了御史,他继承乃父遗风,在皇帝面前也敢提不同意见。晋武帝在吏治问题上,上宽下严,朝廷高官有错误也可视而不见,对于尚书郎以下的官吏,有一点错误,就严厉处分。

胡威便上书进谏,指出如此宽严失当,在法律面前不平等,是错误的。晋武帝说:“尚书郎以下的那些小官,严惩也无所谓。”胡威反驳说:“微臣所陈之谏言,不是说皇上对下级官吏严格要求不应该,而是说对像微臣这样的高级官吏,也要严格要求。只有对大、小官都高标准、严格要求,国家才可大治,天下才可太平!”晋武帝采纳了胡威的谏言。

晋武帝非常佩服胡氏父子的为人,一次,他问胡威:“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不加思索的回答:“我不如我父亲。”晋武帝又问:“为什么?”胡威回答说:“我父亲清廉不愿意让人知道,我是恐怕别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亲差远了!”晋武帝认为胡威的回答“直而婉,谦而顺”,并对他进行了封赏。

胡质、胡威父子对上级不正确的决策,敢于直谏。他们当官,既不靠逢迎拍马,也不靠贿赂开路,靠的是人品和才干。只想为百姓做好事,不想谋私,所以,做起事来才堂堂正正。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都同声称赞胡氏父子为官清正、家风高洁、子继孙承。

--转载自明慧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闻过则喜,顾名思义,就是别人批评自己错误时依旧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欣然、虚心的接受意见。这不仅体现着个人的修为与素养,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 严冬过后,美好的春天来临了,春是一年之始,天地间万物复苏,生机无限,人们所见所闻皆是春意盎然...
  • 传统儒、释、道文化皆从因缘、因果关系,来探讨人生意义和归宿问题。
  • 以宽宏大度的态度去对待别人,是一种美德、一种风度、一种仁爱无私的境界。人生之路需要宽以待人,成功之路更需宽以待人。
  • 说起李白,几乎无人不晓,人们赞赏他的辉煌艺术成就,更敬佩他一身浩气,济苍生、报国家,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精神。
  • 昔日孔子在齐国听舜帝时代创作的大乐舞《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孔子感叹道︰“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杜甫崇高的艺术成就,源于他仁爱、无私的崇高思想境界,在国家、民族面临危难之时,他关爱百姓,关注未来,呼唤正义,揭露黑暗势力,用诗歌反映出一代文人道德良知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 中华传统文化是神传之半神文化,半神文化当然有它的神迹在。据古人留下的文艺专著和其它记录中,半神文化的神迹表现遍布历代的诗、画、乐等文艺形式中。
  • 成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精粹之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