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病毒

以现代人体生物学为例论“天道”
刘仁逸
font print 人气: 137
【字号】    
   标签: tags:

五、病毒

现代医学认为:病毒是外来入侵人体的异类。它们侵入人体后,会先侵入一个细胞,然后将遗传基因RNA或DNA,置入细胞内,从而鸠占鹊巢,偷梁换柱,迷惑细胞内的一切,使它们在不知不觉中,根据病毒的基因来进行新陈代谢,脱离以前的人体之道,而受病毒的控制,并源源不断地生产生新的病毒,释放出来,入侵污染其他的细胞。这个被病毒侵入的细胞,就成了“病毒加工厂”。当病毒入侵的细胞达到一定数量时,人体就生病了。

也就是这个病毒的一个特性,就是具有“迷惑性”,它能迷惑细胞内的一切,让它们不知不觉地听从于自己,按自己的意志来行事,而且直至毁灭了整个细胞和人体时,都不能发觉。

这个病毒就相当于宇宙中的“魔”。魔极具迷惑性。它迷住了你的心窍,控制着你,让你颠三倒四的,你还不知道,还将它当成了自己,直至将自己毁灭。可悲。

所以得有一双慧眼来识魔,这个慧眼就是道。

大家知道,佛教中有一段很有名的对话。

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魔王波旬看到释迦牟尼佛度了很多人,心里很不舒服,请佛陀赶快涅磐:“你度了那么多人了,可以涅磐了。”佛祖觉察到自己与娑婆众生的缘分已到,就答应了波旬的请求。

魔王波旬说:“你涅磐后,我一定要破坏你的佛法。”

佛陀说:“佛法是正法,没有任何力量能破坏。”

魔王波旬说:“到你末法时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孙混入你的寺庙内,穿你的袈裟,破坏你的佛法。他们曲解你的经典,破坏你的戒律,以达到我今天武力不能达到的目的……”

佛陀听了魔王的话,久久无语,不一会,两行热泪缓缓流了下来。魔王见此,率众狂笑而去。

佛陀说:譬如狮子身中虫,自咬狮子身中肉,狮子虽然勇猛,但对于自己身中的虫,却也无可奈何 。

这就是魔的本质,它们看起来是“正常细胞”,其实是病毒加工厂,它们的目的是毁灭人类与宇宙,毁灭一切正的,所以得识清它的真面目,揭开它的画皮,让它无容身之地,从而将它们驱出人类!

病毒进入人体时,是要通过一道道防线的,人体有一套完整的免疫系统和净化系统。其中白细胞就是人体的正义守护神。它们会以生命为代价,吞噬入侵人体的所有病毒,从而保卫人体。

所以每个人都得向自己体内的白细胞致敬!

而人类也有许多真正的卫道者,天上也有无数的正义守护神,他们是这个宇宙的希望与守卫者,他们用生命保卫着这个宇宙。

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当然光靠卫道者和正神的力量,是不足永远保卫宇宙的。所有的细胞都得强壮起来,都得共同努力,归正自己,遵从人体之道,不迷失,使人体变得强壮,这样才有足够的力量保卫宇宙。

那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因为我们是一个整体。

--摘编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虽然“道”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无处不在,每当一种新事物生成时,在它生成之前“道”就已经进入它的内部,如果人们能找到各种事物的“道”并认识它,也就能找到一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 (shown)“天人合一”,中国人几乎都知道这句话,但没多少人真正明白。
  • (shown)人体的结构相当精细、奇妙,这个奇妙的人体主要是由细胞组成的,每个细胞又是一个单独的生命。
  • (shown)为什么从理论上说通过任意的一个人体细胞,就能复制出一个完整的一模一样的人来呢?
  • 这个癌细胞对应到自然宇宙是什么呢?就是人类的迷失...
  • 《小学诗》是清朝谢泰阶根据宋代大学者朱熹所着《小学》而改编的儿童启蒙教材,教导儿童立身处世,全文五字一句,每四句为一段,所用语言力求通俗、易懂。这是给儿童立教、明伦、敬身的启蒙教材、诗教。作者谢泰阶曾用这本教材教导自己的学生,并因此影响到社会,在社会上得到很高的评价。
  • 《小学诗》是清朝谢泰阶根据宋代大学者朱熹所着《小学》而改编的儿童启蒙教材,教导儿童立身处世,全文五字一句,每四句为一段,所用语言力求通俗、易懂。这是给儿童立教、明伦、敬身的启蒙教材、诗教。作者谢泰阶曾用这本教材教导自己的学生,并因此影响到社会,在社会上得到很高的评价。
  • 《小学诗》是清朝谢泰阶根据宋代大学者朱熹所着《小学》而改编的儿童启蒙教材,教导儿童立身处世,全文五字一句,每四句为一段,所用语言力求通俗、易懂。这是给儿童立教、明伦、敬身的启蒙教材、诗教。作者谢泰阶曾用这本教材教导自己的学生,并因此影响到社会,在社会上得到很高的评价。
  • 《小学诗》是清朝谢泰阶受到朱熹《小学》启发而改编的儿童启蒙教材,教导儿童进退洒扫、立身处世,全文五字一句,每四句为一段,所用语言力求通俗、易懂。这是给儿童立教、明伦、敬身的启蒙教材、诗教。作者谢泰阶曾用这本教材教导自己的学生,并因此影响到社会,在社会上得到很好的评价。
  • 世人醉于名、醉于利、醉于声色车马,无论朝野一样的昏昏逐逐,无日不醉,普天之下昏迷不醒。《小窗幽记》的辑者见状想提供一服清凉散,让人人解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