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野玫瑰》

希望之声
font print 人气: 5122
【字号】    
   标签: tags:

歌曲《野玫瑰》,虽然没有其他名曲那么着名,可是它的诞生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那是在19世纪初,维也纳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天夜晚,十八岁的舒伯特从小学校里练完琴,正走在寂静的回家路上。夜色笼罩的街上显得有些冷清。当舒伯特路过一家旧货店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相识的小男孩。这小男孩跟他学过音乐,和舒伯特一样,是个穷孩子,甚至比他还要一贫如洗。夜深了,小男孩还没有回家,仍站在寒冷的街头。舒伯特看见小男孩手里拿着一本书和一件旧衣服。他立刻明白,小男孩要卖这两样东西。童年的舒伯特也有这样的经历和心境。

舒伯特望着这个小男孩,心里充满同情和怜惜。他看见孩子那双充满忧郁、无奈的眼晴里噙满泪水。枯寂的街头、浓重的夜色和凄凉的寒风,似乎要把他们俩人吞没了。

舒伯特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了出来,可惜并没有多少。他自己的生活已经够清寒的了,靠教授音乐谋生,作的曲子卖不了多少钱,甚至有时连买纸的钱都没有。舒伯特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将那些钱全给了小男孩,他对孩子说:“那本书卖给老师吧!”说罢,拍拍孩子的肩膀。

孩子看了看手中的钱,又望了望舒伯特,一时说不出话来。他知道那本书值不了那么多。舒伯特安慰孩子说:“快回家吧,夜已经很深了。”孩子点点头转身就跑了,寒风撩起他的衣襟,像小鸟扑扇着快乐的翅膀。可是刚跑出几步,很快又回过头向舒伯特喊道:“谢谢你,老师!”边跑边不住地回头与“老师”挥手。

舒伯特一直望着,直到孩子的身影消失在夜雾渐起的小街深处。他也要回家了,一边走一边随手翻看着那本旧书。忽然,他被书中的一首诗吸住了,站在路灯下读了起来──

少年看见红玫瑰,
原野上的红玫瑰,
多么娇嫩多么美;
急急忙忙跑去看,
心中暗自赞美,
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

这是歌德的诗《野玫瑰》。读着读着……这寒风、黑夜、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展现在舒伯特眼前是那盛开的野玫瑰。他似乎闻到了那浓郁芬芳的花香,看到了顽皮孩子的身影……一段清新而动人的旋律,从那寒冷的夜空中飘来,缭绕着舒伯特的心扉,他飞快地跑回家,把这段美妙的旋律写了下来。

也许正是舒伯特那善良的爱心,激发了心灵深处的灵感,使他捕捉到美丽的七彩音符,为后人创作了这首一直传唱至今的歌曲《野玫瑰》。@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李秀萍编译报导)为纪念一月份诞辰的两位奥地利伟大古典音乐家---莫札特与舒伯特,驻美奥地利大使馆将于1月27日星期六晚间八点举办一场纪念音乐会,地点是位于美国华府的奥地利大使馆。
  • 舒伯特十一岁时便在教堂唱歌并演奏小提琴。十三岁开始作曲而且常常在一天之内,完成七、八首歌曲。只要他灵感一来,乐思就源源不断,甚至连上课的时候也不停的写曲,因而课业落后其他学生很多。
  • 由北美台湾妇女会纽约分会会长、著名钢琴家许鸿玉老师筹划的伟大作曲家名曲演奏系列三—“舒伯特音乐会”将于2月16日晚在台湾会馆上演,免费入场。
  • “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有一天在教完钢琴课回家的路途中,在一旧货店的门口,看见了一位衣着破旧的小孩,手里拿着一本书及一件旧衣服要出售,舒伯特见状起了同情心,虽自己生活上并不富裕,仍然将身上所有的钱给了小孩
  • 清澈的如临仙境、如沐清风般的宁静与静谧的音乐,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声,悠扬的、具备强大穿透力
  • 德国圣多玛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复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2),在巴哈时代达到了最高峰,之后虽然逐渐没落,但是这种艰难的音乐形式却常被后来的作曲家视为一种能力的挑战。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清音若莲——净泉音乐原创
  • 夜曲Nocturne这个名词来源于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钢琴演奏的一种浪漫情怀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声乐曲或是器乐曲),以及多乐章组曲的“嬉游曲”(divertimento,器乐曲)是相同的风格,都是适合夜晚以及户外演奏的曲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