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味道──读〈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有感

敬纸
font print 人气: 53
【字号】    
   标签: tags: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唐诗”作为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穿越时空,经过千年的历史,依然散发着耀眼的智慧光芒。唐诗中尤以清代蘅塘退士编撰的《唐诗三百首》最为著名,广为流传。从五万首唐诗中凝练摘选出三百余首脍炙人口之作,没有宏大的心胸和气魄实难完成。

《唐诗三百首》定本后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本,虽然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因为注疏印本较少,让人读来不解其意。纵观多家唐诗注疏,其中以上元陈伯英女史的注疏本最受欢迎。读了陈伯英的注疏本《唐诗三百首》,才知道作诗不可一字无来历,读诗不可一字不考核也。每次读唐诗,都觉得回味无穷,含义深远。

《唐诗三百首》的第四位作者是王维,被誉为“诗佛”。第一位作者张九龄是“文学宗匠”,第二位作者李白是“诗仙”,第三位作者杜甫是“诗圣”,可见此书真的是一本好书,把“文学宗匠”,“仙”,“圣”,“佛”的文章都搜集到一起,让后人学习,真是立意高远,堪为典范啊。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中有一部经典──《维摩诘经》,是记述佛教中在家修行的居士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维摩诘修成菩萨果位,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号称“诗画双绝”,还擅长音乐。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送綦(qí)毋潜落第还乡〉就是这样一首诗中画。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全诗从赴试起前四句,然后四句写落第,四句写还乡,四句写送行。开头四句以“隐者”,“英灵”,“东山客”,“采薇”来形容这位落第的朋友,可谓用心良苦。送行本来就是一件很伤心的事,给落第失意的人送行就是一件更加让人难过、让人难以启齿的事。其中“英灵”引自陈使江总称赞隋朝李德林的故事,李德林美容仪,善谈吐。被江总赞为“河朔之英灵”,由此可见李德林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东山客”引自《晋书.谢安传》。谢安虽然屡次受到朝廷的征召,却始终不改东山之志,宁可流连山水,为诗属文,也不愿意做官,也是一位高人。“采薇”引自《史记》,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故事,受到孔子的称颂。朋友听到这样形容自己的话,心里也会舒服许多了吧。

接下来写落第的事情也可以承受了。“金门”引自《解嘲》:“今吾子幸得应金门,上玉堂有日矣。”在古代,“金门”就是“金马门”,因为是在宦署门旁有铜马,故谓之金马门也。“朋友应试落弟不能待诏金马门,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去年寒食时节朋友正经过江淮,滞留京洛又缝春衣已过一载。”此为开导之语,对于不信神佛命运的人,遇到挫折就会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对于信仰佛教的王维来说,这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这里也是希望朋友能够顺天意而行,命里有时终会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心里不要有所负担。

接受命运的安排就是回到自己的家中,四句还乡,长安饯别,朋友驾船归去,回到家乡。令作者十分惋惜,不想分开。

当朋友回家时,那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诗人用自己的笔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面。远山的树木把朋友的身影遮盖,夕阳余辉映得孤城艳丽多彩。此为“诗中画”也。当我们置于其中的时候,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心中生起一种身为“隐者” 的悠闲惬意。但是隐者也需要知音的赏识和理解,虽然这次暂时没有被录用,这是纯属偶然的事,有我王维这个朋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啊!

虽然是送别,描写落第的诗,却没有一点悲伤之感,反倒是感慨之中,极尽勉励,让朋友减轻了失落心情,让读者有一种努力奋发的感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唐诗”作为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穿越时空,经过千年的历史,依然散发着耀眼的智慧光芒。唐诗中尤以清代蘅塘退士编撰的《唐诗三百首》最为著名,广为流传。从五万首唐诗中凝练摘选出三百余首脍炙人口之作,没有宏大的心胸和气魄实难完成。
  • 所谓“感遇”,即有感于心而寓于言。遇人遇事,有感而发,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诗言志”是也。
  • 李白喜欢喝酒,举世闻名,“李白斗酒诗百篇。”越喝酒越能写出好诗来,一般人喝点酒头脑就不清醒了,李白却能够下笔如有神助,真是神奇啊。
  • 泰山历来被认为是群岳的首领,是与天沟通最近的地方,也是神明聚集最多的地方。所以历代帝王才会选择在泰山封禅,以示自己的功德于天上。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唐诗”作为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穿越时空,经过千年的历史,依然散发着耀眼的智慧光芒。唐诗中尤以清代蘅塘退士编撰的《唐诗三百首》最为著名,广为流传。从五万首唐诗中凝练摘选出三百余首脍炙人口之作,没有宏大的心胸和气魄实难完成。
  • 诗经中的词句都能让人感受到古人思想的单纯,毫不虚伪的表达自己的感情,那种“真”让人羡慕,让人喜欢。读了杜甫的这首〈佳人〉也会有这种“思无邪”的感觉。
  • “诗是吾家事”,这不仅是家族传承的训勉,更是他内心深处的自我认同。诗歌,对杜甫而言,早已超越了抒情遣兴的工具,或是干谒求进的手段,而是他存在的方式,是他思考、感受、回应这个世界的根本途径。当现实将他逼入绝境,官场失意、家国残破、身体衰败,唯一能紧握不放的,或许只剩下这支濡染了毕生心血的笔。
  • 重阳登高,踏秋祈福,本是古人一桩赏心乐事。然而在唐朝大历二年(767年)的夔州(今属重庆奉节),一位霜鬓华发的病弱文人独上高台,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色:耳畔疾风猎猎、猿声悠悠,眼前落叶萧萧、江水滚滚。
  • 三国时期有一位“丑妻”,颇为聪慧,即曹魏大臣许允的妻子阮氏。唐 周昉《仕女图》。(公有领域)
    元稹悼亡韦氏诗,通首说得哀惨,所谓贫贱夫妻也。“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言其妇德;“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言其安贫。俸钱十万,仅为营奠营斋,真可哭杀。
  • 《人日》一诗,通过写景,表达了冬去春来,万物生机勃发的景象。面对雪霁后的晴天,又恰逢“人日”,所以常人举办各种活动来庆祝;修行之人不可能像常人那样兴高采烈,而是用“闲吟旷士怀”来抒发自己的襟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