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欣赏:逍遥咏

季黛
font print 人气: 295
【字号】    
   标签: tags:

逍遥咏
白居易

亦莫恋此身,亦莫厌此身。
此身何足恋,万劫烦恼根。
此身何足厌,一聚虚空尘。
无恋亦无厌,始是逍遥人。

【作者简介】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字句浅释】

题解:白居易在宪宗元和十年,发生宰相武元衡被谋刺的案件,白居易知道后,立刻上疏请朝廷缉捕贼凶。当政者认为他不是谏官却越位谏言,便把他贬到江州去当司马,实际上只是个闲差。后到洛阳,过着半隐居的生活。这期间,他经常和洛阳香山寺的寺僧如满来往,并且自号香山居士。《大宋高僧传》所载白居易向名僧致礼稽问佛法宗意,与名僧探讨佛理妙义,多在出守杭州后。白居易进而持斋坐道场,并且从此后一直好佛,经常持三长月斋,即在一、五、九月在家坐道场。所以白居易又为古代文人中崇佛、达观的代表,历代不少人对他称赞备至。这逍遥咏就是他好佛的体悟。

虚空尘:如“太虚”般的不真实;像尘埃似的空无一物。

【全诗串讲】

别贪恋这身躯,也别厌烦此形体。这身躯何足恋惜?那是导致你万劫不复的烦恼根源。

这形体何足厌弃?有了它,就能把所有的红尘虚幻景象,聚成一处让你感受、享用。对这肉身,不贪恋也不厌烦,该有时就有,随其自然,才称得上是个逍遥人哪!

【言外之意】

看来这些“游仙诗”有个共同之处,虽然修的是副元神,可还是首先体会到这个躯壳是个臭皮囊,只是个修练的载体,而且是尘世一切烦恼的祸源,是欲海所有妄念的出处,微不足道!甩脱形体的禁锢,才是精神超越的阶段!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此诗所说的事情,平淡无奇;此诗所用的词语,简单明易。按理人人都能作、都能写,何以单单让孟浩然成就了这首唐诗中的名篇?意其真正奥妙,无非一个“真”字。有了这个“真”的因素,就能生出灵气、入人心扉、摇动性灵!陶渊明的诗能让苏东坡崇拜得五体投地,也无非至真而已。从这一点来看,也就明白为什么这首诗越读越像渊明的诗了。此理真平易,奈何人不知!
  • 人生如旅,人生苦短,老而不悔,死而不悟,不亦悲乎!
  • 师当时知道宣宗日后能成大业吗?多半是知道的。凡是历史上真正的高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宿命通,即预知功能。可以预知几十年后未来事件的修行者是相当普遍的。
  • 正是本诗中李白自己描述的这一类遇仙经历,使得他一生中始终满怀希望、不辞劳苦的走着自己求仙问道的路;又正是这种对得道出世的坚信和这些始终不渝的追求的经历,造就了李白这一中国诗坛独特的“仙才”,写出了那些“奇之又奇”的千古华章!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本诗的精华和生命力之所在。它描写的是天赋生命的不屈不挠的捍卫生命权力的精神,是看似弱小、微不足道的生命携起手来,形成一片不可压制的美好前景的奉献精神。
  • 可是弹出的心声也要有人理解和欣赏啊,可惜此时身边却没有一个“知音”的好朋友!如果辛大在这里就好啦,他是能理解和欣赏我心之忧乐的。于是作者的心又掉入了对朋友的回忆、怀念和感概的意识流中。或许是情深意真、思之太切吧,作者竟在半夜的梦境中又继续梦想起朋友来了。听他的口气,他们似乎真的是在梦乡中见面了。
  • 身多疾病、有志难展,本来该辞官归隐,但自己治下还有百姓因贫穷而逃亡,内心深感惭愧和自责,因此不能一走了之。在此进退两难、内心矛盾的苦闷中,自然盼望朋友早日来临,以便一叙衷肠,从友情中得到一些安慰和勉励。
  • 苦,是人人都希望回避的;但苦来自何方,却不是人人都知道。唯其如此,人们才不能有效的避苦趋乐。其实,如果人人都知道苦和乐都只是心的感受,是来自心的,因而一遇到苦就向心里找、一想要乐也向心里找,事情就大不一样了。人心,这才是苦乐的真正根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