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石艺术 咫尺之内造乾坤

文 / 王金丁 图 / 高雄市树石艺术协会
font print 人气: 217
【字号】    
   标签: tags: , ,

树石艺术 游艺人生

站在各种盆栽前,仿佛枝叶间有清风拂来,展现生气盎然的意境。看榕树盆栽,干直枝繁,树形秀茂稠密,苍劲雄浑,表现出旷野巨木的雄姿;七里香枝干清瘦,扶疏挺拔,轻盈潇洒,表现脱俗的意境;再看松树的枝干,不但主干弯曲,连短枝的末梢也呈百转千回,枝无寸直,扎成了平薄的云片。亦有松树盆景置于庭前,仿佛伸手迎客,所谓“迎客松”也。

另观柏树盆栽,主干由根盘起,显现一小弧度的弯曲,然后有两个近似半圆的大弧度扭转,树身略向前倾,主干左右弯曲,冉冉而上,状若游龙。


高雄市树石艺术协会理事长刘灿琳

高雄市树石艺术协会理事长刘灿琳说,台湾的盆栽在世界上是树种最多的地方,观赏或栽培盆栽因人而异,有的人偏好落叶树,有的人喜欢常绿树,有的人喜欢花果之类的。

他说,欣赏盆栽先要俯身静气,由下而上,由全貌到局部进行观察,欣赏其结实美丽的树根,体会树龄的雄伟姿态,以及树枝的伸展方式。要用心的不是树龄或树种,而要观其全貌,最佳者能整体呈现协调均衡的状态。如此,则从中可以体验植物的个性与人类德性的对应。

宏伟秀丽山河,缩影一盆栽

唐代诗人韩愈在〈山石〉七言诗中写道:“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诗中写清晨景象,四周弥漫在一片烟雾云霭之中,遍山开满红色的花朵,与碧波的山溪映成灿烂的景观,照出山林间许多十人围绕的松枥树,当韩愈赤脚踏过溪中的石头时,心中涌现“人生之乐乐何如”之感。

古人在遨游名山大川领略大自然的熏陶后,把在大自然中的感受,化成文字则成为诗词;体现在绘画中就成为中国山水画;将宏伟秀丽的山河,用写意的方法,移植到家居庭园中一定的空间里,就成为树石艺术。

刘灿琳说:“人跟大自然息息相关,但不可能每天翻山越岭去看三川五岳,盆栽就是把大自然缩小放在盆钵里面,必须作到形小象大。它的形,像一棵自然的大树一样,树的老度必须像在山上看到的一样,呈现大树的气象。而石头是大自然的产物,石头的形象,及它的图案不管是抽像还是具象,自然的呈现了原始的意境,不能有人工的加工,要求原石表现。”

树石艺术是时间、更是人格的艺术

树石艺术是一种有生命力的艺术,其造型随着季节而变化,是要经过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创作,饱含人和大自然的生命力。是时间、更是人格的艺术,喜欢培育和欣赏盆栽的人,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出高尚的人格。

刘灿琳以中国文字构造之美,阐释植栽姿态:栽培榕树,就必须做到有容乃大;而在创造榉木时,则不妨模仿榉字字形,作一个放射性,像放烟火一样、自然的开放,不能像榕树一样作成平坦的,这样就违背文字上的定义。

“有句话说千年松、万年柏,玉山圆柏生长高山之巅,经年累月雪在压、雷在打,但它有坚强的生命力,隔年春天仍然挺立天地间,因此,柏的创作不能违背自然状态。柏盆栽呈现鬼斧神工似的残缺之美,表现柏强烈的求生意志,瞬间与观赏者心灵产生共鸣。”

台湾著名哲学思想家史作柽在《水墨十讲哲学观画》一书中,谈到中国山水画时说:“人以自然所赋予之力量,通过视觉而找到了他所需要的对象或符号,然后,用它来描摹或形容那根源性之自然本身。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吧,神创造了一切(包括人),然后人就遵从神之指示创立了文明,同时并以此文明来做为对神的崇拜与颂赞。”

刘灿琳归结树石艺术的奥妙:就是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在有限空间里去布那个天然的局,向大自然学习。◇


真柏 作者:刘灿琳


真柏 作者:刘汉财


七里香 作者 :简忠良


小品成组 作者: 洪焕钟


小品成组 作者:黄省文



榕树 作者:谢舜进


榕树 作者:黄铁印


雅石 作者:张明干



雅石 作者:陈永春


黄槿 香芭乐 作者:黄铁印


黄槿 作者:林光雄


黄瑾 作者:杨国缤


黄瑾 作者:谢进兴



木麻黄 作者:谢喜雄


毛朴 作者:王丰铨


樱桃 作者:李联造



寿娘子 作者:李联造


刺葱 作者:林光雄


海梅 作者:苏凤清


福建茶 黄瑾 胡椒 作者:吴耀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树石老人的盆景创作只送不卖,因为他种树就像栽培小孩一样。尽管桃李满天下,老人说:“我从不去想种树能有什么成就,但我因树石缘而快乐、健康并得以回馈社会,人生至此已然知足。”
  • 在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中,人与自然是本然的一体,造化的真理蕴含在自然万物之中,也体现在人修心养性之上。
  • 罗浮山在广东惠州府,灵异的现象一向就很多,真正修道的人常常住在那里。有一增城人,又穷又病,常进罗浮山采药。有一天,他采药来到一座山,巧遇两个修道人现身,他无意中听到一席话。两个修道人观星的预言竟然应验了。真实情况是怎么回事?
  • 人间四月天,清新雅逸,恰合茶天然的特性。饮茶除了得到感官的享受之外,还能让我们静心、宁神,有助于去除杂念,以茶悟道,提升生活与生命的境界。不论你平日喝不喝茶,别错过四月天与茶约会的好时机!俗语说“一两黄金一两茶”“一两明前一两金”,其实,爱好四月天的好茶不一定要花大金,本文要从文化的视野出发,讲讲四月天的茶知识,顺及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茶。
  • 未来的事情难以预料,如果以眼前的处境来推断一个人的终生,那可能会失之千里。岳家嫌女婿变穷悔婚,而女儿守婚约,终得好结果。
  • 一帮马贼在大白天抢劫了朝廷的官银。名捕的妻子追上了马贼。妇人嗓音清亮,顺风向马贼呼喊道:“我是保定府某名捕的妻子,为了追回官银,特地找你们索要。你们赶快把官银放下,否则就要吃我的弹丸了!”后况如何呢?
  • 宝塔伴茶诗,唐诗一经典,!中唐隐士陆羽开启了中华茶道,他透过实地调查研究写下《茶经》,系统地介绍了茶道,包括怎么造茶、煮茶、饮茶,怎么运用茶具、茶器,也介绍了茶史、古人茶事、哪里有好茶等等。陆羽《茶经》把药用之茶转入饮用之茶的文化,在中唐,茶道的艺术就蓬勃发展了。本文要介绍的这首元稹的宝塔诗《茶‧一言至七言诗》贴切地反映了唐代茶道的精致内涵与精神境界以及茶道中的友谊。
  • 两个年轻人都意外地娶了个“老婆婆”,后来,一个失财逃家,一个迎来娇妻美眷又得财,结果大不同,其转机的关键为何?是机运或另有其他原因?
  • 清朝初期,江苏扬州地区的宝应县,有个捕快叫韩五,经常穷得揭不开锅,不能供养老母。他想,自己常常捕捉响马,何不试下自己当响马,也可能抢得几个钱?买些粮来供母亲食。结果差点丢了命,然而,结局又出人意表。
  • “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在水边隐居的高人,经常亲近自然,日常活动都能保持心态纯净。徐明义画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义 提供)
    谁是古今“茶神”“茶圣”呢?爱好茶道之人都会想起陆羽(字鸿渐、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陆羽的足迹踏遍中国种茶名山和名泉,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成了《茶经》传世,开导后人茶文化的风尚流传至今,并使得中华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经典。陆羽对茶的研究为何能脱颖而出留下千古的功业呢?陆羽是怎样和茶结缘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经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响的一生。一起来探索陆羽的生命之《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