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释(33)
孔子是继承尧、舜时期的“知人则哲”而论知人的。这个哲人不全是进取的,有时他会后退的:“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1与其说孔子的学说是讲“仁、义、礼、智、信”,倒不如说是讲“知礼、知人、知天命”。后儒用“仁、义、礼、智、信”、“五行”说,虽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入世思想,也就是说发挥了积极的意义;但既把孔子出世的思想淹没了,也就是把孔子“邦无道,隐”的无为消极思想去掉了。
孟子插入一个“智”字来宣扬孔子的学说,大体来说还算有所依据,而将“信”作为单独列出一个儒学内容,则有些过于牵强。不错,孔子讲信不少。有“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又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而在〈为政〉篇则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3的说词。信是孔子讲道德伦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孔子也讲“恭、良、俭、让、宽、敏、惠”等,为何单把一个“信”的内容列入,而不把其他的内容也列入?如果说孔子之道说信多些,还不如说“诚”更多,说“性”更多,说“孝悌”更多。而且“作诚”是通往“知天命”的方法论。就是说是尽性知天命的方法论。为什么不把孔孟之道概括为“仁、义、礼、智、诚(或性)”,而是“仁、义、礼、智、信”?而且孟子把“信”是放在其伦理道德次要的地位的。浩生不害问他“乐正子,何人也?”他答说“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4信在孟子的伦理学中,是“二之中,四之下”的地位。做人做到信,只是个中人,还不是上人。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后儒要把信作为一个单独的内容列出来。以我看,“信”,是孔子“知人”学说的一部分,它与“恭、宽、敏、惠”等都是做人的一部分。后儒把“仁义礼智”作为其理论的四体,再拉进一个“信”凑够“五行”学说。从《论语》来看孔子的仁学,我觉得以“知礼、知人、知天命”来统领孔子的学问更适合,所谓的“仁义礼智信”,似有些过于牵强附会。孔子是以“仁”来贯彻其整个道德形而上学的。其他义、礼、智、信等都是围绕这个“仁”而阐述。后儒如此排列,好像孔子的学说变成了五个命题。这已不是一个“仁”字了得,而是以“仁、义、礼、智、信”而“五行”。这也许就是荀子批评的“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5的原因所在吧?(待续)@
1《大学、中庸》,华语教学出版社,1966年第一版,83页。
2《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6页。
3《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3页。
4《孟子》,台湾智扬出版社,民国83年版,405页。
5《荀子》,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