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释(46)

十、结论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18
【字号】    
   标签: tags:

我以“知礼、知人(知言)、知天命”三大命题论孔孟之道,尽可能地还原孔孟之道的面目。礼是由天道下的演变而生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天下文化。无礼,则无以为立。孔子这个礼,是立起人类文明的外在形式。没有礼作为外在形式,孔子的仁学是不能成立的。我们知道,《易经》所说的天道就是“阴阳”之道,而天道下演变来的人道,其最基本原理就是“夫妇之道”。《易经.系辞传》所释出的一个人类价值原理就是:如何使人类繁荣昌盛,长住久安?孔子就是看中周礼这个文化可以使人类文明发展。这个周礼,一是讲“亲”,二是讲等级。这两者架构出孔子的人类生存学问:即人类在天道下如何找出一条最文明的生存之道?它是有别于禽兽界的野蛮,而又井然有序、和谐的人类生存之道。“亲亲杀”,他把人类繁殖责任和义务说出来了;“尊尊等”,他把社会的架构和如何有效运作说出来了。孔子就这样用“仁礼”来文化人类生存之道的。他的道德伦理:讲亲,讲孝悌,讲敬祭,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一套“礼”的形式来规范人的行为;又用仁作为人的理念来坚定人的信仰。可以说,孔子这套人类生存学说,既文明又开化。用当今的话说,是一条非常理性的人类生存之道。孔子这套学说,在人类文明史中,也是很独特、很有价值意义的道德观。大凡很多道德观,都以神话来开启,也就是说,它是有宗教色彩的。唯独孔子的道德说教是以天道来成全的(后来的儒教又是另一回事)。有人认为孔子这套礼,是毁杀人类天性自由的罪恶祸首。但他们不想一想,早在几千年前,很多地方的人类还处在野蛮、未开化时代,中国人就创造了这套“典礼”制度了。如儒家说的爱其亲、祭拜祖先等,这在现代文明社会也是不能废弃的。你不讲“爱其亲”,不讲“孝悌”,父母对子女没有养育的道义责任心,子女也没有对父母孝敬心,对祖先也不尊重,死后把他丢在乱草岗中就算了事,没有祭拜和怀念。这样的作为,人类如何繁殖发展?《易经.系辞传上》曰:“干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1。孔子,就是在这个天道下,创立一套人类文明的行为规则。他要把人类的事业做久做大。孔子可说是有“贤人之德”和“贤人之业”的伟人。孔子的学说是靠礼立起来的。礼是孔子仁的道德载体。无礼,孔子的仁不可能体现。当今社会很多士大夫出来讲仁政、讲平天下,可是你既没有建立半点礼数,你的和谐社会怎么立起来?

其二是:在没有礼教的社会下,讲知人(知言)、讲科学发展,这个社会更危险。它不再有“廉耻”之心,一切都是权谋的世界。礼,无论你反孔派如何说它虚伪,没有它,就等于说你连遮羞布都不要了。做个样子都不需要,这就是赤裸裸的了。赤裸裸的知人,和谐的社会能建立起来吗?知人,要在礼的规范下进行,否则,知人是很容易走偏差的。

其三,知天命是做君子所要探索的事,不是平民百姓所要了解的事。历代儒者把这个命题错置了。他们把它与儒学的一整套道德伦理捆绑在一起,一则破坏了天道的静观理念,二则使儒家的道德伦理产生悖论。它不再是黄帝、尧、舜的“无为而治”的君子学,而是要有所作为的道德伦理学。此后儒的天命观,与孔子的君子学落差最大。孔子知天命的君子,是无所作为的。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2(《论语.卫灵公》)而后儒的君子,强调的是有所作为的。如今很多人不明白,坐在君子的位置上是不需要很多作为的,作为越少,对人民越有利。这是孔子做君子之学的精髓,也是历代君王所验证过的真理。哪一个朝代的皇帝越有作为,哪一个朝代的人民罪孽就越沉重。这就应验当今民主社会所说的:与民争利的政府不是好政府。秦始皇、毛泽东就是作为大多,人民的方方面面他们都要管,而不去作君子知天命的无为静观。所以孔子的知礼、知人与人民大众有关,它是道德教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而知命则是做君子的进修之学。它是一种实践理性的静观,与道德教化没有必然的连系。(待续)@

1《周易正宗》,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605页。
2《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05页。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如果我们将孟子“自得”之道与牟宗三先生说圣人无体,不可言且无可训来看,孟子这个“仁”,还是“有执的存有论”。如依庄子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来看,这三者孟子都未能达到。
  • (shown)后儒把孔子的仁说成是“恻隐之心”,又说“仁也者,人也”,把仁同等于“爱人”、“博爱”等等,都是一种意为的构造,这对孔子的仁,只能说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 (shown)《易.系辞传下》说“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就是这个意思。圣人与仁人是划等号的:能做到圣人也就是仁人,能做到仁人也就是圣人了。
  • (shown)如果说,仁是儒家君子所要达到至善的最高理念,那么要实现这个最高理念的路子就是义。“人路”,也就是人应该的行为方式。
  • (shown)孟子以“集义”来实行他的人生目的。他的这个“义”,有点类似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的“道德律令”。这个道德律令是义不容辞的纯粹实践理性,即“义务”。
  • (shown)父子之义是亲情关系,君臣之义是尊等关系。父子是父子,君臣是君臣,这两者是不能等同的。这种君臣关系等于父子关系,就如同现代的“我把党来比作母亲”、“祖国啊,我的母亲!”是一样的。实则这义不是那义,是不能乱点鸳鸯谱的。
  • (shown)仁者一定能爱人,但爱人不一定就是仁者;智可以辩言,但智者不一定就是知人。
  • (shown)孔子是以“仁”来贯彻其整个道德形而上学的。其他义、礼、智、信等都是围绕这个“仁”而阐述。后儒如此排列,好像孔子的学说变成了五个命题。
  • (shown)我们要了解儒的“仁义道德论”为何要特别强调“亲亲杀”和“尊尊等”两大伦理观,就有必要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
  • (shown)什么是封建制呢?柳宗元说:“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