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画派(七):“金色”提香(一)

生平与创作阶段
周锦佩、郑英男合编
font print 人气: 1344
【字号】    
   标签: tags:

权贵的代言人:“金色”提香(Tiziano Vecellio)1490~1576年

一、生平
提香是意大利“威尼斯画派”中最具影响力的画家。1488年(一说1490年)生于意大利北部的皮耶韦.迪卡多雷(Pieve di Cadore)。9岁赴威尼斯学艺,曾是乔凡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的学生,和师兄吉奥乔尼(Giorgione of Castelfranco,1477-1510)密切合作,深受其影响,因此要将吉奥乔尼与青年提香的绘画加以区别,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提香在15l0年吉奥乔尼逝世后才独立工作。1513年他接替乔凡尼.贝利尼,担任威尼斯政府的官方画家,从此成为“威尼斯画派”的领袖。提香深受上流社会的恩宠,权贵们竞相与其交往,不是与其通信,就是求画。所有到威尼斯的亲王贵族们、学者与名流,都一定会去拜访他。提香不仅曾应教宗保罗三世到罗马画了许多肖像画,1533年接受西班牙兼神圣罗马帝国帝王查理五世(1516~1556)接见,被封为“帝王的画像师”,并授与伯爵头衔,之后提香一直为哈布斯堡王朝作画。不过提香一生主要的活动地点始终还是在威尼斯。1545~1546年,那是他仅有的一次罗马之行,居住在梵谛冈的贝维德雷宫(Belvedere Palace)。这是提香第一次能够亲眼目睹古代罗马的考古遗迹以及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塞巴斯蒂亚诺(Sebastiano del Piombo)等人创作的文艺复兴时期杰作。1548 年和 1551年提香两次赴德国的奥格斯堡工作完成最著名的《查理五世帝王在米尔贝格》(Emperor Charles V at Muhlberg)骑马像与《菲力二世》(King Philip II)。提香于1551年回到威尼斯,之后就在那里度过余生,只在夏季回到他的故乡皮耶韦.卡多尔。在最后的25年中,他在绘制画作和研究新技法方面仍是不遗余力。1576年当威尼斯正处于瘟疫肆虐之时,提香因照顾得病的儿子也感染黑死病,而在8月27日去世,享年94岁,经历过3个国王、14个主教与14个市长的统治时期。由于提香向来与这些显要互动良好,加上艺术上的成就非凡,威尼斯政府竟然破例:并未将死于传染病的提香葬于公墓,而是遵从他的遗愿,安葬在圣玛利亚‧得‧弗拉雷教堂。



提香(Tiziano Vecellio)1490~1576年


二、创作分期与绘画特点
提香在文艺复兴画坛活跃六十余年,作品遍及西欧各国,他的作品之丰富,在文艺复兴美术家中堪称独步。一般都认为提香个人风格形成以后,终生变化不大,这可能与他的生活优渥以及威尼斯的政治局势比较稳定有关。事实上,他各期创作仍有其差异,尤以晚期突破甚大。
以下是提香绘画生涯的分期与特点介绍:


提香(Tiziano Vecellio)1490~1576年


★早期:
提香在15l0~1520年的作品可归入早期创作阶段。主要作品《人的三个年龄》、《神圣与世俗之爱》虽然是吉奥乔尼式的田园寓意画,但是其中展现的写实功力与色彩的表现力,与之后《花神》一样广受好评,而《圣母升天》的特殊构图与展现的人物动感,可视为提香绘画风格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中期:
提香的中期的创作包括1520~1540年的作品。提香自从在1513年因缘际会的接替乔凡尼.贝利尼,担任威尼斯政府的官方画家后,一路画途顺遂。他的画作委托人主要是威尼斯的显要与西欧各国的王公贵族。提香分别在费拉拉(Ferrara)、曼图瓦(Mantua)和乌尔比诺(Urbino)担任宫廷画家,绘制了几幅以神话为主题的杰作;提香也在1530年查理五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王时,应召前往波隆那(Bologna)为查理五世画像。整体而言,中期展现的特色是华丽明亮,充满活力,世俗的气氛浓厚。这时期的代表作有:《佩萨罗圣母》(1519~1526)、《圣母子与圣凯瑟琳和野兔》(1530)、《圣母参拜神庙》(1534~1538)、《乌尔比诺的维纳斯》(1538)、《牵猎犬的查理五世》(1532~1533)等。
★晚期:
从1540年至1576年逝世,是提香的晚期创作阶段。在这个阶段,提香对于绘画的构图方式、主题的选择、色调的呈现与笔触的表达都有了更深层的思索与反省,画风与之前的细腻华美迥然不同,差异性之大让评论家都不敢相信画作是出自于同一人之手。
大约1540年时,有两位颇具影响力的艺评家法兰契斯科.萨尔维亚提(Francesco Salviati)与乔治.瓦萨利将佛罗伦斯与罗马从1520年开始发展的一种称为“矫饰主义”的新画风介绍到威尼斯,引起提香的注意。提香之后创作的《戴荆冠的基督》(1542~44年)祭坛画中,骚动不安的构图与人物夸张的扭曲姿势,就是加入“矫饰主义”元素的尝试之作。
为了遏止新教的壮大与改革天主教,教宗保罗三世(Pope Paul III,1534~49)在1545年开始了“特伦托会议”(The Council of Trent,1545~1563)的召开,会后决议此后教会法庭将对宗教图像的内容进行严密的控管,画家描绘宗教故事时应呈现庄严神圣的场景,并为各种美德作图解。另外,在1550年代末期,提香经历作家好友亚雷提诺.皮特罗(Aretino Pietro)与儿子欧拉契欧(Orazio)和查理五世(Carlo V)相继去世的创痛;到了1570年代,威尼斯的经济因为新航路的开辟而面临危机,鄂图曼土耳其人进攻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上述这些事件都深刻的影响着提香晚期的作品走向。提香开始选择能够表达人生的宿命、苦痛的神话题材,如为菲力二世所作的一系列“诗画”。至于宗教画则偏好以暗沉而层次丰富的色调呈现神圣的氛围,如《圣劳伦斯的殉道》(The martyrdom of St. Laurence,1559)、《圣杰洛姆》(St Jerome,1560)。提香在晚期也开创了新的绘画技法,他用调颜料的刀或手指为画笔,在画布上留下粗放的笔触来表达情绪的张力。如《天使报喜》(Annunciation,1559-62)、《戴荆冠的基督》(the Crown of thorns,1570)、《圣殇像》(Piet,1576)。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此后吉奥乔尼的画作色阶变化更为柔和,层次感更加丰富,尤其在表现人体形象时,更能展现肌肤的生命力。吉奥乔尼广泛的运用“晕涂技法”(sfumato technigue),有别于其他威尼斯画家以光造形,这种用色彩作画的技法,成为其个人特色的一部分。
  • 吉奥乔尼大胆的将裸体女性与男子置放在同一片草地上入画,表面看来似乎是惊世骇俗,打破神话与世俗的藩篱,事实上应有其哲学思考的意涵。自古以来,西方民族相信:神按照自己的形像造了人,所以人体是最完美而神圣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惮思竭虑的希望精准的呈现人体之美。人文学者认为自然也是上帝造化下的产物,所以也需要画家用画笔写真,让人领会风景之美。
  • 古代的风景画或人物画中有建筑物的构图,依赖界尺将建筑物的飞檐、楼阁、楹椽等画得唯肖唯妙,这种有直线的画,称为“界画”。
  • 在台湾近代诗书画艺坛,黄水文一生低调,作无形之画--诗,画有形之诗--画,在诗书画中自得其乐。他的画作存留甚少,但在精不在多,得到典藏,也曾作为邮票之画发行;他的诗句得到故乡诸罗山水共鸣,常被桃城(嘉义)后人选来吟唱;他的书法以隐名的姿态留存于嘉义市中山公园尊师亭。综观其人一生平凡中有不凡。
  • 夜曲Nocturne这个名词来源于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钢琴演奏的一种浪漫情怀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声乐曲或是器乐曲),以及多乐章组曲的“嬉游曲”(divertimento,器乐曲)是相同的风格,都是适合夜晚以及户外演奏的曲风。
  • 台湾美术界在1950后期到1970前期爆发传统国画与本土胶彩画路线之争,黄水文不愿卷入争议, 从1960年至1980年二十年间退出省美展,因此在全台逐渐失去知名度。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间,他开始将水墨融入胶彩画中。他的书迹留在嘉义公园尊师亭上依然可见。
  • 台湾近代艺术家黄水文(1914–2010年)诗书画三绝,但少为人知。他的处世为人自然质朴有如隐士,从不出画册,也未收徒,服务于嘉义县中32年当美术教员,作品极少面世。近日(2025.1)《嘉义市文献》第26期,刊登黄健次先生历经几年精心整理所撰〈黄水文诗书画补遗〉,填补了台湾近代艺术史的一块空白,本刊有幸取得黄健次先生所撰简要版在此发表,以飨读者。
  • 台湾故宫, 故宫, 岁时吉庆, 节令文物精粹特展, 故宫特展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黄历新年应景的“岁时吉庆—院藏节令文物精粹”特展,“透过精选的院藏岁时文物,一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时序变化、节庆习俗,陪您过个知性蛇年。”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会说故事的图画”特展,展期至明年1月1日,以“故事画”或“叙事画”为主要展件,希望呈现“图像”能够超越文字描述、为观众提供更丰富讯息的潜力与特性。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9月推出古籍善本选粹新展:“四通八达——古代道里交通图籍展”,呈现丰富多元的古地图世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