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艺术名人

以创作实现人生梦想 用摄影打造人生舞台

【大纪元8月13日讯】(大纪元记者陈秀媛台湾台北报导)彭怡平旅居法国十七年,台大历史系毕业,巴黎索尔本第一大学电影电视系博士候选人,精通法、日、英、德、拉丁文,热爱电影、艺术、旅行、美食,是一位集作家、摄影家、专业影评人于一身的多才多艺创作者。



集作家、摄影家、专业影评人于一身的多才多艺的彭怡平(摄影:陈秀媛/大纪元)

旅行记忆稍纵即逝,旅人紧抓回忆除了笔和纸外,最少不了的是摄影。彭怡平本科不是学摄影,为了捕捉美好的一瞬间,留下旅人与旅途之间的亲密对话,她以文化的角度,找顶尖的摄影老师学习。器材方面,她只重视实质效果,没有一般摄影师比器材、比价位的观念,经常到巴黎二手店购买摄影器材。

彭怡平的父亲曾经告诉她:“一个人可以没有钱,但不能没有文化。”受父亲的影响,她认为艺术家不是政客,非歌功颂德,要用慈悲、关怀的心勇于表达意见。她热心公益及帮助弱势团体,绽放人生的光明面,作品中往往将人生老病死、不公不义及贪婪情况,透过摄影及关怀的文字,将丑恶转换为美善,转换成人生的真善美。

她说:“内在的高贵,非外在光彩所能比拟。”艺术家要像孩子一样,无所畏惧,不怕世人耻笑,不被框框限制,不断的挑战、突破,有时快要放弃时还要坚持下去,才能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提升。她笑称有时因为太过于认真和专注,一件作品完成后,呈现虚脱的状态,但不久补充能量后又恢复正常了。

精通多国语言,使她可深入世界各地直接和社会各阶层接触,从上流社会到社会底层,都是她探访的地方,一般人所忌讳的游民、妓女,她不歧视,倾听他们的心声,甚至与他们相处。付出有时也会有回馈的喜悦,她曾经为了给一名流浪汉送便当亲自下厨,而从这位曾在高级餐厅服务的流浪汉,学到了丰富的美食知识。她的摄影展或图文并茂的书内,对社会各种现象的包容、关怀,经常令读者动容。

摄影师拍照时,要让人忘记你的存在,才能拍出最自然、纯真的作品,她曾经为了拍摄一个法国的街景,长达六年时间经常前往寻找拍摄画面,后来人们习惯她的出现,按下快门那一刹那,才得到最自然的作品。法国摄影冲洗的成本是台湾的五倍,也让她养成不轻易按下快门的习惯。她曾经为了一个画面,等了十五年才按下快门。

她说巴黎是她最爱的恋人,有幸在“艺术之都”巴黎和各国艺术家互相碰撞中产生火花。台湾是她长大的地方,也是她心所系的地方,然而谈到台湾的现况,令她忧心忡忡。她不讳言台湾是文化的沙漠,只重视艺术形式,不重视实质内涵,最畅销的书往往是艺人或政客的书,真正的艺术反而乏人问津,让她产生了莫名的挫折。她坦言这样下去,台湾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巴黎。

她说人一生中不能没有思想自由,强加的观念往往会限制或误导人。台湾要全民拼经济,学校教育学生成大功、立大业或做大官,单一化和浅薄化的教育,让家庭、学校都发生了偏颇,导致孩子没有人文社会的关怀与热情。

她表示:“台湾要改变现状,就要从改变观念、从教育做起。”她认为生存其实并不难,只要认真生活自然就可以赚到钱,不必汲汲营营,就可以生活的有滋有味。当个傻瓜才是最幸福、快乐的,从帮助别人中可以得到快乐,在劳动过程中可以得到健康,而自私自利会让自己更不快乐。

彭怡平已出版多本摄影文学专书并多次应邀举办摄影个展,也曾在世界各地举办三百多场演讲。她是文建会、国艺会、台北市文化局奖助艺术家;曾在法国里昂第十五届《亚洲艺术节》与巴黎 Hautefeuille 摄影艺廊举办摄影个展,也是巴黎国际专业摄影艺廊 Hautefeuille 长驻艺术家。

1995年结合电影与美食的法文短篇创作剧本《Marianne的橱柜》得到法国 Esec 电影学院最佳短片剧本奖。摄影文学集《巴黎‧夜‧爵士》荣获法国在台协会 2002 年度艺术家奖金赞助。影像创作《她的故事》获法国《Marie Claire》赞誉为 2006~2007 年度最佳报导。

目前彭怡平摄影展在台中市新光三越(中港路)展出,民众可前往接受艺术洗礼。她也将于9月4日至11月27日每周六早上9:30至12:30在台北市创意空间二馆–风雅堂教授【如何用摄影说故事】,报名电话:(02)2560-2220转分机325、廖小姐。



透过彭怡平的眼,带你登堂入室,看见巴黎人最美丽的灵魂。(彭怡平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