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二~三岁时的理想教育目标

邬里希.戴克迈医师 译/ 姬健梅
font print 人气: 64
【字号】    
   标签: tags:

把简单而有意义的工作交给孩子,并鼓励、训练他上厕所,在孩子闹别扭时友善的对待他。

独立和成就动机

孩子现在渐渐希望能自己来,他让自己和其他人知道,他已经可以自己做很多事,不再处处需要大人的帮助。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并不表示得时时要求、甚至强迫孩子独力完成一件事。相反地,过度要求孩子独立往往有负面的影响。这会造成孩子对大人过度依赖,尤其是依赖大人对其成就的评价。可能造成孩子日后被动的个性,或是导致孩子追求成就的狂热。这种狂热并非出自于乐趣或是体认到成就的真义,而是由于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赞,希望给人一个“好印象”。

在这个年纪,还不应该给孩子必须完成某事的压力。如果孩子想要独力做一件事,就让他去做。你可以鼓励他的企图心,给他认同和支持,偶尔用一个提议把孩子导向正确的目标(但是不要经常提议)。如此一来,孩子能对持续性的工作产生正面的态度。

对于父母来说,孩子追求独立自主的努力,在这个年纪并不能减少父母的负担,反而增加了额外的工作。如果不让孩子帮忙,你也许还能快点完成──孩子可能在帮忙擦碗时,打破一个盘子;在帮忙端菜上桌时打翻一碗汤;或是在帮忙打扫时把地板弄得更脏;让他自己穿衣服好像永远完成不了。

可是请不要因此就找一些不会给你添麻烦的假工作给孩子,因为孩子很快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别,而觉得你没有认真看待他。假装工作的游戏没有什么用处,孩子需要的是简单而有意义的工作,在他有能力完成的前提下,可以逐渐加深工作的难度,唯有如此才能增强他的自信心。如果孩子发现他对于家人的日常生活有真正的贡献,就会早早感受到分配工作及团队精神的意义。

孩子总是模仿大人,凡是父母讨厌的事,孩子就会跟着讨厌。例如打扫房间。为什么绝大多数的成年人,都觉得打扫是一件无趣的事?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在童年时得到一个印象:打扫是一件麻烦讨厌的事!而在另一方面,每个人都从经验中体会到维持基本整洁的必要,整洁要比脏乱令人愉快。所以不要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于打扫的厌烦,而让他感觉到一个整洁的房间多么令人感到愉快。

如果把所希望达成的目标告诉孩子,那么达成目标所需的工作就不会显得太可怕。孩子容易理解的目标是那些合乎他自身利益的目标,所以教育孩子独立首先应该从这些地方着手。比如说他希望能自己爬上一架梯子,或是希望自己穿衣服。

特别提醒
不要把自己不想做的工作交给孩子。孩子马上就懂得你的用心,而只会学到如何把讨厌的工作推给别人。

--摘自:《聪明学习,乖巧有礼 3岁宝宝轻松教养宝典》新手父母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关于孩子整体人格的教育及培养目标,有许多不同的着眼点。发展心理学家透过对一般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及其本身研究的认知,设下了一些教育与栽培孩子的范围,而教育学家对此也有相当贡献。
  • 如果在孩子两岁两个月大~两岁半之间,开始训练孩子上厕所,孩子在两岁半~两岁九个月之间,就大致可以保持干净。
  • (图/小树文化提供)
    运用可爱故事,培养孩子同理心、学会管理情绪 增进情感表达、提升人际关系能力
  • 社交媒体Instagram上有一段可爱幼儿折叠衣服的视频,不仅收获数千万网友点阅,还引爆一场意想不到的网络激辩。
  • 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惊讶地发觉几乎每个在机场跟飞机上的孩子眼光都固定在iPad的屏幕上了。虽然我理解带着小孩旅行并在中途长时间的停留期间让他们保持尽兴的困难,但我不禁想,我们通过让他们过度使用屏幕时间,以此可能为孩子们制造了哪些影响深远的问题。
  • 在当今数位时代,无所不在的科技产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舒适,但也造成了负面影响,例如对这些产品过度依赖甚至上瘾、隐私权被侵犯、记忆力衰退等。现在连育儿专家都大声疾呼,不要让小孩过度沉溺于科技产品,不要让这些产品替你养育小孩。
  • (图/小树文化提供)
    运用故事,让孩子理解自己吃醋的情绪反应,并且详细解说如何自我调节、加强情绪管理。书中同时详细运用情境故事,解说各种情绪成因、情绪反应,以及如何因应情绪困扰。
  • (图/小树文化提供)
    运用故事,让孩子理解自己悲伤情绪反应,并详细解说如何自我调节、加强情绪管理。
  • 人们有时候难免会因为某些事情生气,这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破坏人际关系,甚至引发冲突。而为人父母者对于孩子的生气,往往会感觉很棘手。现在,有专家分享了有效的解决之道。只要在孩子生气时说一句短语,他们马上会镇定下来,无论他们年龄多大都是如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