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境与心境

作者: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599
【字号】    
   标签: tags: , , ,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释、道三家思想交相辉映,凭着传统的信仰和正信,我们的民族才得以延续至今。在正统文化的影响下,历史上杰出的诗人们以睿智的思想、哲理的思维感悟人生,以美妙、凝练的语言使人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启迪人们追求真理,升华道德,回归人的本性和良知。

例如东晋时的陶渊明,从小受儒、道思想影响,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立身行己有严正”之志。他曾几次出仕,先后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为官清正,每次做官的时间都不长,最终因实在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才决心辞官归隐。

最后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他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世俗权贵折腰--向小人贿赂献殷勤,毅然挂冠而去,选择了艰苦但宁静而自由的田园生活,他在诗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心志。

陶渊明从此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他追求完善道德、返璞归真的境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坚守人格和气节,不趋炎附势,不为世上任何名利浮华所改变。他写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充满了对人生真谛的渴望与追求,对美好未来充满了向往。读陶渊明的诗,使人体悟到做人要始终保持淡泊明志的心境,保持质朴、善良、纯真的本性,“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辞序》)

唐代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葱茏氤氲,融文学、绘画、音乐的意境于一体,“清逸”、“淡远”、“脱俗”,达到了澄澈之境,形成了盛唐诗风自然的特色,展现出诗人宁静深邃的心灵世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描绘出新雨涤去山中尘埃而愈益清明,抛弃物欲纷扰洗尽心境方显澄净广阔。“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体现出诗人以清静之心观照自然,无论一山一石、一花一木、一虫一鸟,都与其心境契合。

王维天性至孝,事奉母亲崔氏,以“孝”闻名当时,其母笃信佛法,王维受其母影响,敬信神佛。他每天退朝回府,便焚香独自静坐,屏除妄念,诵读佛经。他的善念逐渐使他走上了修佛的道路,修佛使他明白了善恶有报的道理,和人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因缘关系的。他劝勉鼓励亲朋好友要信奉佛法,修持心性,慈悲心志,切不可执著名利,否则易自招灾祸。

王维一生“好道”,以修心向善、淡泊名利的超然心境,感受到生命的“真意”和世界的神妙,聆听到天籁之音。读王维的诗,使人感受到大自然永恒无限的静谧之美和蕴含的无限生机,“静则生慧”使人明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任何环境中,都要坚守心灵的那份纯净。

南宋的陆游是我国历史上所存诗歌最多的诗人,流传下来的诗歌有九千多首。他从小受儒家思想熏陶,有济世之志,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廿九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后因“喜论恢复”、“语触秦桧”而被秦桧黜免,后来担任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和几任地方官,“行善政,受百姓爱戴”,因多次为民请命触怒权贵而屡遭罢免。他平生崇佛敬神,相信因果,几次到名山朝圣,即使在随军或在幕府任上的时候,也总要到附近的寺院礼佛,并向周围人劝善,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他的诗作中蕴涵着忧国忧民的思想,贯穿着“气吞残虏”的精神,渴望救民于水火,恢复中原,即使个人身处逆境,仍然“尚思为国戍轮台”。他欣赏、赞美报春的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并以梅花品格自励,“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

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其富有哲理的内涵使人领悟到思想境界升华后的豁然开朗,眼前展现出的是更高更广阔的新天地。

诗人们的千古佳作展现出天人合一、壮阔宏大的境界,是因为他们拥有济世安民之志和仁爱博大的胸怀,是因为他们推崇道德和正信,诗境无不是诗人高尚而祥和心境的自然流露。其实一切正统文化、艺术的意涵无不是使人坚定对真理的追求,坚定为善的意志,坚定尊道贵德的理念。

──转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 可以说,尧、舜禹、汤、所形成的伦理与政治传统,是孔子“仁”的历史源头。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继承、弘扬、创制的礼乐文化,则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来源。
  • 月全食发生时,月球表面若呈现暗红色或红铜色,在西方称为“血月”(blood moon),西方《圣经·启示录》以血月预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关。中华文化中也早有对此现象的观测,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气覆月或月如血光来形容,是属于天文异象中“月变”的一种,在历朝历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历史记载。西方和中土对此天文异象的记载虽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类的概念,那是什么呢?
  • 孔子针砭时弊,言简意赅,这里讲的三种情况,都是身边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讲修养,要讲礼,就从这三点做起,实实在在的,那么人就会不一样了,社会风气就能好起来。
  • “六代乐舞”之首,就是黄帝的《云门大卷》。据《史记》等典籍记载,黄帝以“云”命名百官,军队也称为“云师”。 云门即是天门,世上人都来自天上,《云门大卷》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
  • 在商纣王时代,殷商朝廷和各诸侯国都设有禁狱,只西岐才有画地为牢的事出现。这是因为管理西岐的文王是位圣人,他通晓先天八卦,知道法律的设置本质是为了规范人心。
  • 《论语》中,退隐的贤人不少,如“楚狂接舆”,如“长沮”和“桀溺”,如“荷蓧丈人”等。但是,只有仪封人对孔子完全认同,知道孔子的历史使命所在,可以说是孔子的千古知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