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释(8)
当代儒学者杜维明教授写过一本书,叫《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他的观点或许可以说明儒家“天下文化”的问题。杜教授从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来论述,他认为现代西方工具理性主义“以动力横扫天下”的轴心文明已发展到极点,已引起世界文明的冲突。所以德国学者哈伯玛斯提出“沟通哲学”,人类再不沟通,任凭工具理性主义的发展,世界文明的冲突就一发不可收拾,人类就玩完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恐怖主义危害世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是,人类如何沟通呢?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社会制度,加上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个沟通谈何容易?如回教原教诣圣战仇视西方基督教社会就是一例,他们如此激烈不共戴天,你如何建立一个对话沟通平台?而儒家传统文化就可以搭起这个平台。孔子讲的“仁礼道德”都是从自身做起,自我修身,“反诸求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不仅严于律己,也不去伤害别人。而且它还有一个其他文化没有的特点,就是没有宗教色彩。在天道下修身养性,正己为人,它强调的是以德治人。这种宽容文化,任何社会、宗教、国家、民族都可以接受。如此来说,儒家文化,作为天下文化当之无愧,它是可以担当对话沟通的平台的。儒学大师梁漱溟先生,对儒、佛及西方哲学都有深入的研究。他说人类解决其生存问题的学术路向有三:一是人对物的问题,即人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这是西方最发达的哲学;二是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这方面中国文化最早熟;三是解决人自身的问题,这方面印度文化最优秀。梁氏并预言,将来中国这个学术路向,必定在世界发扬光大(见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我们且不论梁先生是否对儒学太过偏爱,而发出的似有点狂言?但仔细想来,梁先生确是有先见之明。西方的工具理性主义一味追求物质科学的发展,不断向我们赖于生存的地球索取,一方面造成地球资源的枯竭,另一方面造成人与人关系的紧张。在这个社会情景下,儒学,这个讲处理人与人关系问题的学问,即讲人与人如何和谐相处的学问,是否应该提上人类学问的路程呢?
儒学,他没有宗教色彩(孔子不讲“怪、力、乱、神”)1;没有种族之分(“有教无类”)2;不讲爱国(“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邦有道见,无道则隐”)3对结党营私、乡愿给予抨击(“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4、“乡愿,德之贼也”)5一切以人为本,教你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6 “忠恕”两字,不正是具备天下文化的特征吗?有人说,孔孟的学问,叫“成德之学”,即培养你的道德如何圆满的学问。而以我看,孔孟的学说,也可说是教你如何成就自己,也即成己之学。以此来说,儒学,它是很自私的学问。后人把它说成是救国救民的学问,这是扩大其意而说,并没有点及原诣。孔子教人修己为人,孟子把“得己”视为人生最高境界,都说明儒是为己之学,是“自我”的学问。它反对墨子的“兼爱”。墨子专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学问,号召他的门徒艰苦朴素,为人民服务,又讲丧葬礼从简,无亲厚之分。儒批评他们的学问违反人性,不合天道。从这里我们亦看出儒的宗旨并不是为国为民。不过,儒虽自私,讲为己之学,但它不自利。不像杨朱他们那样自利,拔一毛而利天下都不肯为之。这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儒也批评杨朱这种专门利己,毫不利人的学说。如依现代的功利主义来讲,儒这个学说,它可以做到自己捞到最大的好处,但又不伤害到别人,而且我发展越好,对别人越有利。就像一个圆心学说,我,在圆的中心点,不断向外扩张,发展越大,受益的人就越多。这里讲的“向外扩张”,是讲“德行”被泽别人。自己的德行修为好了,就会影响到别人,使别人也跟着你做。所以《大学》里讲的“明德、至善、平天下”等最高理想,最终还是落实到自我身上——“修身”。宋理学家朱熹概括为“三纲领,八条目”。开始从自我做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都是讲自己修为;然后才讲“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级一级向外张力,但这个张力始终离不开自我这个中心点。(待续)@
1《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139页。
2《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28页。
3《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163页。
4《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18页
5《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55页。
6《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