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论持节

作者:佚名
font print 人气: 90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持节就是保持气节。气节是指志气和节操,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质,表现为坚持正义,在强大的压力面前也不屈服的顽强精神。孔子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就是借赞美松柏凌霜而傲然独立的资质,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理想,更强调了气节的重要。可见,气节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的一种道德修养。

孔子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大意是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清白。做人应该恪守做人的准则,不能在强权的压迫下屈服。孔子对微子、伯夷、叔齐等保持自己清高气节的古代贤人给予很高的评价。一个人如果为强权所屈服,或为不正当的名利所诱惑,只能降低自己的人格,自取其辱。

孟子在与别人辩论什么叫做“大丈夫”时提出了做人的准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历史上这样的人很多,西汉时的苏武就是其中的一位。汉武帝时他奉命出使匈奴国,匈奴首领胁迫他投降,先用畜群、财富、官位等引诱他,后来又企图用艰难困苦的生活迫使他就范。苏武不为富贵所诱惑,威武不屈、贫贱不移,被囚禁在匈奴19年,始终保持节操,终于回到汉朝。

孟子还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一个人无论是失意还是得志,都应力所能及地承担应负的责任。有能力时,多多帮助别人;能力不足时,至少要把自己管好。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坚守心中的道德原则,保持高尚的气节。

《吕氏春秋》中记载:“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此句以石坚丹赤为喻,说明具有高洁品质的人不会因外界的压力而改变操守,即使粉身碎骨,精神也是永存的。历史上伯夷和叔齐认为自己是殷商臣民,坚持不食周粟,去首阳山隐居,最终饿死在那里。他们的故事被古人当作坚守节操的范例来称颂。司马迁将《伯夷列传》列为《史记》七十列传的首篇,表现出对气节的推崇和赞美。

人们常用“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来表达一个人坚守气节的决心。明朝的于谦有流传千古的名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石灰吟》),于谦以石灰自喻,抒发了“宁可玉碎,不能瓦全”的坚定信念,表达了自己要留下一身正气,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惧的气魄。

在艰苦危难的环境中,最能看出一个人品格的高下。唐太宗有诗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赐萧瑀》),狂风劲吹,才能显出野草的坚韧不折;动荡的乱世,才能认识忠诚正直之臣。文天祥在元朝统治者绞尽脑汁,以高官厚禄引诱他投降时,丝毫不为之所动,并写下《正气歌》以明志,表现了他的铮铮铁骨:“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崇高的气节才能显示出来,这种气节永垂青史。

古人往往托物言情,孔子发出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感叹。松柏傲寒而屹立,多么像乱世和逆境中保持崇高尊严和气节的人啊!所以,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赞美它们经冬不凋的品质,以此来赞美那些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坚持正义、保持气节的人们。清代画家郑板桥有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题画.竹石》)郑板桥一生喜爱画竹,他在画竹中寄托了一种精神,或是高洁不俗,或是虚心有节。做人难道不是也应当如此吗?

——转载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这是儒家心性修炼之关键处。某种角度讲,这也是孔门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还是布满荆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