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韵声声

作者: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43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鼓文化”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艺术形式,文化内蕴极其深厚。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鼓具有祭祀、敬神、驱邪、乐舞、警示、战争等诸多作用,渗透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广泛而深远。

鼓的历史

鼓,是在坚固的且一般为圆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可以用手或鼓锤敲击使之振动而发声。相传在远古时期,人们借用鼓这样一种发出特殊声音的响器,传递信号,以起到迎神驱邪的作用。如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帝“九擂夔鼓擒蚩尤”,史载“黄帝伐尤,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黄帝率部队在与蚩尤大战时,擂起这种特别的鼓,连擂九通,声震数千里之外,天地为之变色,蚩尤部队丧魂落魄,遂克伏蚩尤之党。胜利后,黄帝又作了一部《㭎鼓曲》以示庆祝,曲子激越雄壮,气势万钧。

在古代,鼓一直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作为祭祀的器具,作为人与神沟通之媒介,也是人与自然间交流之象征物,被广泛应用于诗、乐、舞以及各种仪典中,受到历代的重视。几乎每一朝代均有专职之司鼓人员,如周代有“鼓人”掌管鼓类,汉代有鼓吏,汉唐有鼓吹署,宋设有鼓院、鼓司,明清则设有钟鼓司等等。鼓的种类很多,有陶鼓、土鼓、皮鼓、铜鼓、腰鼓、羯鼓、连鼓等几十种。腰鼓在唐代以后广为盛行,其鼓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两端蒙皮,鼓身有两支环,用带子悬挂在腰间,两手各执一木槌敲打。腰鼓无固定音高,音响清亮,表现各种欢快的情景,是腰鼓队的主要乐器。在我国,各种民族使用不同形式的鼓,演奏技法也是千姿百态。

鼓的功能

古代的礼和乐都离不开鼓,周代时,制定了一套鼓乐的制度。鼓为八音之首,在音乐演奏中居于指挥地位。鼓与舞关系密切,语言学把舞蹈解释为:“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舞蹈之美首先在于人体动作的节奏运动,而鼓,也正是以节奏表现为主要。这一共性,恰是鼓与舞结下不解之缘的根本原因,以至人们总是将鼓与舞结合起来审视,以鼓来命舞之名,并由此创造出诸多常用语汇如:“鼓舞”、“鼓之舞之”、“鼓舞士气”、“欢欣鼓舞”等。古代重视礼乐文化,君子通过这样的音乐可以修身养性,以至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鼓有报时、报警的作用。作为报时的大鼓又称“戒晨鼓”,常放置在城池的鼓楼之上。如北京鼓楼上的大鼓与钟楼一起,成为元、明、清时北京全城报时中心,“暮鼓晨钟”使全城有序可循。鼓楼二层上置鼓二十五面,其中,大鼓一面、小鼓二十四面(以代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当年鼓楼击鼓报时,有一定的规律。每晚七时“定更”,击鼓两通,共一百零八声,以后,每个更次都击鼓两通一百零八声,直至五更(晨五时)击最后的“亮更”鼓。

击鼓也有一定的节奏,至今,民间仍流传着“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之说。大鼓鼓面直径达一点五米,每到夜间报更时分,钟鼓楼上钟鼓齐鸣,传播全城。

鼓在佛教寺院、道教宫观里 ,是最具标志性的礼拜法器,有着报时、集众、庆典和赞诵等等的作用。鼓楼的建造是有规范的,在殿前建造钟、鼓二楼,位于东面的是钟楼,位于西面的是鼓楼,这就是“东钟西鼓”或“左钟右鼓”,大鼓就悬挂于鼓楼之中,配合着钟楼的钟声,依律敲击。钟鼓因为中空而每每击打之,总会发出洪厚响亮的声音,飘扬不已,从而不断地撼动人心和唤起民众的虔诚,回归天理和正道,放下一切名利,慈悲心怀,才能包容和显现一切万有!

鼓的艺术特色

中国鼓的艺术表现力是由节奏、音色、力度及速度等要素的综合作用所构成,乃产生了高深的艺术特色。

以音色来说,由于鼓的形制构造不同,以及演奏技巧的不同,如击鼓的部位或不同的奏法等等,都可产生相当丰富的音色变化。如《诗经》、《史记》等史籍就举出了鼍鼓逢逢、鞉鼓渊渊、法鼓冬冬、夔鼓镗镗,以及坎、鼚、鏧等十数种鼓声的象声词。而以不同的力度使用在相同的节奏及音色的鼓点上,也可产生很多的变化,加上速度的掌控,可表达出更丰富多彩的音响艺术。大鼓由两根较粗的木棰敲击发音,鼓的中心发音较低而深厚,越向边缘声音则越高而坚实。由于从中心到边缘各圈的音色不同,演奏时可利用这些变化来丰富它的表现力。演奏方法有单击、双击、顿击、摇击等,力度变化很大,对气氛的渲染能起很大的作用。

在我国传统艺术中,鼓占有重要地位,歌舞器乐都离不开鼓类乐器 。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其隆隆之声同于天上之雷电轰鸣,气势磅礡,威风凛凛,其声音和威力无可比拟。强奏时,鼓声震天,钹光闪烁;轻奏时,又如春雨滋润禾苗,给人们带来愉悦与欢欣。因此人们把天上雷霆的轰鸣、春天气候的温馨、万物生长的动态、音声等,都融会于“鼓”这一实物与概念之中,认为鼓具有非凡的神力,鼓声像雷声一样可以引来雨水,滋润万物。《说文解字》中也说:“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古文中,“郭”同“廓”,有扩张、延伸与成长等意,因此,击鼓也成为鼓舞人们的精神力量,使人在获得美感的同时,得到警醒与启迪,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转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部分民族乐器样式欣赏
  • 其实乐舞所展现出的神迹,在历史的发展中一直都存在着,只要用心去发掘,还是能感应到那掩埋在乐背后深处的远古神力。
  • 中国历史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贯穿在文化上各层面,包含音乐。而德音雅乐顺应天地万物之道及人体五行之理。古时“乐”字等同“药”字,五音(宫、商、角、征、羽)对应五脏,音乐与演奏的欣赏是心对心的沟通。
  • 最后一段则简述伏羲氏造琴,神农氏作瑟的历史,说明绝大部分乐器做工复杂需长时间才能精致能用,然而笛却是依照天然资质,不多修饰却如此的简单易用,正符合《周易》中所说的简易之道。
  • 1806 年,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成为美国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国建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卡罗尔还亲眼目睹了新国家第一座大教堂的开工。这座教堂是美国早期杰出建筑师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伟大的杰作之一,如今称为巴尔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伦大教堂(或译达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兰东北方,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诺曼式建筑(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国诺曼人在11、12世纪时建造的英格兰罗马式风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韩德尔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而《阿里欧唐德》(Ariodante)或许是他最历久不衰的杰作,展现他丰富的音乐表达结合戏剧性叙事的能力。
  • 美国在制作绗缝被(quilt)方面有悠久传统,但绗缝艺术可以追溯到欧洲和亚洲的中世纪。英文“quilt”一词最早出现于13世纪,与拉丁文“culcita”(意为“垫子”)有关;当时制作绗缝被是为了基本生活所需、庆祝特定人生大事、彰显针线技艺,以及作为政治宣传。
  • 洗手壶(aquamanile)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常备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语aqua和manus,分别为“水”与“手”之意。洗手壶在宗教和世俗场合都会用到,神父在做礼拜时会用它倒水洗手;贵族和富商在宴会上也会摆放华丽的洗手壶给客人洗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