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道无的人类学意义(下)
本着拙作,就是要挖掘、揭示老庄道无这个人类学的意义:当我们把人脑中所有的知识都损去以后,这个人还会有什么东西?人们会说,他什么都没有了,脑袋不是空了吗?而老庄既在这空空如也中洞见到一个人类学的意义。打个近似的比方说,当我们把电脑所有输入的东西(意识)一一损去以后,电脑会发生什么效果呢?它不就回复到它原来的模样了吗?它恢复到原来是其所是的程式——它复原了。而我们说的电脑是没有感性的,与人不同。人到了“损至无为”以后,他就没有了知性的概念,没有了理性观念,没有了利害关系。如此,他就能看到“天地之大美”了,就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了。
牟宗三先生说康德已几近圣人的境界,我亦有此同感。我是站在巨人康德的肩膀上窥见到老庄的道无哲学的。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已隐若提到老庄道无哲学的依据。康德说的审美判断,它是没有知性、理性概念的,也是没有利害关系的,其是毫无目的性但又符合目的性的一种心性愉悦。也就是说,人人都说这朵花美,但我们不能用知性、理性去概念它(说出个之所以然来),他也没有渗入情感、意志欲望等的利害关系进行判断,也没有什么目的性。但它的一切奇妙构造,很符合人的心性,你一看,就觉得它美。康德称之为“自然美”。康德的先验判断,差一点就把老庄的道无哲学洞见揭示出来了。很可惜,康德没有再深入下去。用牟宗三先生的话说,康德不承认人有“智的直觉”。
老庄的“损无”,就是教你不要用知性、理性概念去作审美判断,也不要把情感的善恶拉进审美判断中来,更不能怀着一个目的去作审美观。原来人的心性,天生就是一个宇宙心,他本就如此,与宇宙世界是相通的,是我们的知性、理性把它蒙蔽了。消除这一切,你就会看到“天地之大美”,你就与宇宙贯通一气,自然自在了。这就是康德所说的“没有目的性,但符合目的性”的心性圆合。老庄的道无,他把人类学的这个最美好的价值观揭示出来了:德福一致,尽善尽美的人类心性目的有了展现的曙光。
一个理论、或一个学说,它要使人承认,或说实行,就得问它给人带来什么好处?以前的理性哲学以及实证科学之所以风靡人类世界,就是因为其讲存有:我人拥有什么什么?金钱、地位、荣誉、声望,甚至包括精神财富等等,他是可以用量制尺度出来的。而老庄的道无,他似乎什么都没有了,这种人生,还有他存在的价值吗?这就是理性主义者,无法看到知识程式背后那个人类心性的东西——那个见证上帝,凤凰涅磐,至人的心性圆满最高境界。这种境界,基督教、佛教、儒教都有不同程度的揭示,但他们的方法都比较神秘,老庄是用最简易的方法——“损无”,把它揭示出来了。原来人的心性,在他损至无为复归于婴孩后,竟有如此美好的前景:其“和光同尘,与时俱化”那“天地之大美”一一朗现,那至纯、至美、至善的道德常住不溢。这不正是《圣经》描写阿当与夏娃在伊甸园的美好生活吗?
我曾经说过,康德是电脑发明的鼻祖。康德的先验认识形式(form),说的是我们人的知识如何可能的东西,这就是电脑之所以可能的理论基础。没有康德的先验论,要说电脑如何可能是说不通的。而我们的老祖宗老子,就是排除人类中木马病毒的能手,他要把知识——那些木马病毒一一排除掉,使人回复到其本真。老子“古之博大真人哉!”(庄子语)),我称他为人类最早、最伟大的心理学医师。如果说,没有经验,人们看不到知识,而康德看到了(验前的知识),这是康德的伟大;而人有很多经验,饱满知识,要把这一切都损去,人们认为是不可能的,甚至认为人就空无了,而老子既能看到“空无”后面那个“玄妙之门”。这就是老庄道无的人类学意义。
老庄这个哲学的洞见,是具有人类学意义的。在人类理性走入死胡同后,这不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吗?
《黄花岗》,“慎其独也”,他在众多的来稿中,选中拙作,给予发表。这是人类文明之大幸,中华文化之大幸,老庄道无哲学之大幸!希望通过《黄花岗》的宣扬,老庄的哲学得以光天化日也。@
注:《通往天人合一之路》已由“黄花岗杂志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