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书院第一:白鹿洞书院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25
【字号】    
   标签: tags: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山谷中,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台,一水(贯道溪)中流,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幽静清雅,是读书讲学之所在。
  
白鹿洞最早是唐朝李渤兄弟隐居读书的地方,李渤曾养一白鹿,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所有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后来李渤为江州刺史,于隐居旧址建筑台榭,种植花木,此处被称为“白鹿洞”,其实白鹿洞不是洞,只是因为四周青山怀抱,从高处俯视,貌如洞状,因此而名。
  
唐朝末年,兵荒马乱,一些文人雅士来庐山隐居读书,常聚集在白鹿洞探讨学问,至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在此建立“庐山园学”。北宋初年,书院盛行,“庐山园学”规模日趋扩大,即改称为白鹿洞书院,逐渐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后来时值金人入侵,书院毁于兵荒,南宋淳熙六年,理学家朱熹在宋孝宗力争,得以修复白鹿洞书院,聘请名师、广集学生,并且亲自担任白鹿洞洞主,亲自讲学,要求治学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自此,白鹿洞书院成为一时之胜,誉为“海内书院第一”。
  
自宋朝到清朝,历时700余年,白鹿洞书院一直是中国宋、明理学的中心学府,一些理学大家,如陆象山、王阳明等都曾在此讲学,鼎盛时期,书院有360余间建筑,殿阁巍峨,亭台水榭错落有致,师生云集,达千余人众,宛如一座大学城。后代书院又几经兴废,现存建筑多是清道光年间修建的。
  
书院地处庐山,傍山而建,全院占地面积近 3000亩,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一群古雅的楼阁房舍掩映在参天古木之中,一条溪水汩汩流过,风景秀丽,环境清幽,溪水古桥,可谓别有洞天。书院以礼圣殿为中心,由明伦堂、文会堂、御书阁、朱子祠、思贤台、状元桥、门楼、牌坊、碑郡等众多古建筑组成,交叉有序,古朴典雅。建筑属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在礼圣殿的石墙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画像石刻。礼圣殿东侧是为纪念朱熹而建的朱子祠。祠后有一石洞,内有一头石雕的白鹿,均为明代嘉靖年间修筑。“御书阁” 在朱子祠前,与礼圣殿并列,是一座两层的楼阁。这座楼阁是清康熙皇帝赐给书院匾额及古书后,由南康知府周灿请建的。阁前有桂树两株,相传是朱熹手植。
  
朱子祠之东厢,“慎思园”两侧设有碑廊,内嵌宋至明清古碑石刻一百二十余块。有朱熹所书白鹿洞学规及历次修建铭记,有许多赞誉书院和赞美风光的诗文题词。这些名迹,笔锋庄重遒劲,运笔娇若游龙,是弥足珍贵的书法艺术品。这些历史遗迹,体现出古老书院中书生们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的特色。
  
院外有华盖松、回流山、独对亭、枕流桥、蹲鹿坡等景观。山间溪涧怪石嶙峋,附近镌有诗词若干,其中有朱熹书刻的“白鹿洞”、“枕流”、“自洁”等字。
  
白鹿洞书院作为千年学府,在儒家理学思想的指导下,历经沧桑,经过历代文人学者的苦心经营,留下了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后人到此,仍能感受到这里散发出的书卷气息,体会到历史上众多莘莘学子探索学问的精神,这也是古书院千余年的魅力所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郑国渠虽是人工凿成,却遵循着自然规则,引泾水入洛河,历时两千年,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 京杭大运河也称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深深的影响了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
  • 诸葛八卦村由诸葛亮二十七世孙诸葛大狮于元代中后期营建以来, 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虽岁月迁移,人事代谢,迄今总体格局未有巨变,堪称中国古建筑史上一大奇观.................
  • 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又名渠水、韩江、中绿水、山阳渎、淮扬运河、里运河...........
  • “坎儿”即井穴,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 芍陂——淮河流域古陂塘灌溉工程,又名安丰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丰塘、漳河渠、都江堰、郑国渠)之一。
  • 古人言:“治水之巧妙,莫如灵渠者”。灵渠整个工程由铧咀、大小天平(分水坝)、南北渠、秦堤、泄水天平(泄水坝)、陡门(船阐)等部分组成。
  • 千年古建筑南安陂有三大特点:选址适当、设计合理、结构完整,整体性强。
  •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由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积聚大量图书,伴着朗朗书声与淡淡墨香,书院成为历代大儒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