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可以和B肝带原者一起进食吗?

张文华

人气: 44186
【字号】    
   标签: tags:

B肝患者的老婆问医师:“我先生有B肝,以后一家人吃饭是否应该公筷母匙?”

医师:“公筷母匙是很好,不过B肝不会从饮食传染,A肝才会!”

患者老婆:“为什么?因为B肝是B级比较弱吗?”

医师才刚喝了一口水,被呛得说不出话来……。


【正确观念】B肝只会从血液及性行为传染,不会从唾液及饮食传染。

台湾早年曾以“公筷母匙”运动来推行肝炎的预防观念。或许当年这个公共政策因推行成功而深入人心,一般民众每听到有人罹患肝炎,就联想到公筷母匙。但其实这项宣导是针对A型肝炎的预防,而非B型肝炎。

造成A型肝炎和B型肝炎的是两种不同的病毒,并不是A型是A级病毒、较强;B型是B级病毒、较弱。A型肝炎可经由唾液、食物、饮水传染;B肝则藉由血液及性行为传染。

B型肝炎的主要传染途径为:已感染到B肝病毒的血液或体液,经由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把病毒传染给受感染者。其传染方式主要有两种:

1. 垂直传染:B肝带原的母亲于生产过程中,可能把B肝病毒传染给新生儿,受感染的婴儿将来成为慢性B肝带原者的机会,高达九成。不过从民国七十三年开始,政府励行B肝预防政策以后,垂直传染发生的概率已大为降低。

2. 水平传染:主要经由输血及不洁注射器具的使用而传染。另外,针灸时未使用抛弃式针具、刺青、穿耳洞,共用牙刷、刮胡刀、针头等,也都是可能的传染途径。

结论是:B肝主要不是经由唾液及饮食传染的,所以公筷母匙的公共卫生政策固然好,却不是用来预防B型肝炎传染的方法。

【深入了解】B肝带原与慢性B肝带原
这个题目有没有把你搞糊涂了?慢性B肝带原不就是B肝带原吗?有什么不同?就是不同!

“B肝带原”是指一个人的体内带有B肝病毒的情况;而“慢性B肝带原”则是已确定B肝病毒将从此长久存留在患者的体内,成为终生带原的状况。也就是说“慢性B肝带原”一定是“B肝带原”;而“B肝带原”却不一定是“慢性B肝带原”!

当一个患者经抽血验出B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时,我们称此患者目前为B肝带原,因为其体内有B肝病毒。但是这种带原状况可以只是暂时的。可能经一~二个月之后,患者的免疫系统就把体内的病毒完全清除,结束B肝带原的状况,同时产生有终生免疫效果的B肝表面抗体(Anti-HBs Ab)。

但是B肝带原患者的免疫系统也可能无能为力,清除不了B肝病毒。B肝病毒就会永远躲在肝细胞里面,与患者白头偕老,终生为伍。这种情况即是“慢性B肝带原”。当一个“B肝带原”者的B肝表面抗原阳性持续半年以上时,我们就认为该患者体内的B肝病毒将不会消失了。即患者已成为“慢性B肝带原”者。

慢性B肝带原者因为B肝病毒长期蛰居在肝脏里面,日子久了可能引发慢性肝炎,将来罹患肝硬化、肝癌的机会也比一般人高。所以,对于慢性B肝带原的患者,应该每四~六个月追踪检查一次。需要追踪检查的项目包括:肝功能指数(GOT、GPT)、肝癌指数(AFP)及肝脏超音波。

--转载自 华成图书《健康100问,不可不知的错误观念》@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