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别支“和样书”

中国书迹直接输入日本的起点──遣隋使竖立新里程碑

容加
font print 人气: 33
【字号】    
   标签: tags: , ,

中国书法在日本展开旁支的源流和佛教的东传日本有密切的关连。中国书法随着日本对佛教信仰的兴起,随着输入的佛经书写而传入日本。

日本学者田中块堂在〈日本书道史〉一文中言:“飞鸟时代,伴随着日本佛教的黎明期来临,日本书道史也从此展开。” 飞鸟时代是日本的佛教时代的纪元, 圣德太子摄政时,因他笃信佛教带动佛教在日本全国盛行,佛典的读诵以及写经风气鼎盛,因为当时日本国的假名文字尚未形成,使用的佛经以来自中国的为主。

冯振凯提及隋唐时代的墨迹流传到日本:“日本早在奈良、平安时代,就从中国传来写本和写经。” 其实早于冯氏所言的奈良时代,实际上,在飞鸟时代圣德太子“遣隋使”之时,中国佛教经典已经大量输入日本。中国书法透过佛教经典和写经的传播,开展了对日本书道深刻的影响。

“遣隋使”直接输入中国书法文化新里程

西元七世纪伊始,日本的“遣隋使”展开了和中国文化直接交流的划时代新页。考察日本和中国直接往来从而大量输入佛教经典以及中国文化的时间,据日本史载是从公元607年开始(日本飞鸟朝推古天王15年),当时摄政的圣德太子揭开向中国派遣使者的新里程碑。

依据日本史书《日本书纪》的历史记载,推古天王时代向中国派遣使节非常密集,当时正当中国的隋朝时代,日本派遣“遣隋使”共有三次,时间分别在公元607、608和614年。 见于中国历史《隋书》的记载,则有四次倭国(隋朝称当时的日本)遣史的记载,依序是开王二十年(公元600年,见〈倭国传〉)、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见〈倭国传〉)、大业四年(公元608年,见〈炀帝记〉)、大业六年公元610年,见〈炀帝记〉)等。其中公元607和公元608两次同见于中日的史载,大使都是小野妹子。

《日本书纪》记录最后一次派遣“遣隋使”是在推古二十二年(公元614),但未同见于《隋书》。《隋书》〈倭国传〉最早纪录倭王遣隋使至隋都大兴,是开皇20年,也就是公元600年,也未见于日本史载。根据日本史书的纪录,在七年间“遣隋使”三次,根据中国史书的纪录,倭国在十年间“遣隋使”四次。从日本“遣隋使”的派遣密集频繁的程度,显现当时输入中国文化之殷切。

神田喜一郎考察〈飞鸟奈良朝的中国学〉分析归纳发现,从飞鸟到奈良时代最初输入的以实用的医学、天文学、法律制度等学问为主,接着经史之学、文学也发展起来。

早期中国书法对日本的影响和佛教文化密切关连

西元七世纪初,日本飞鸟时代遗留至今的书法资料,神田喜一郎分析指出有三件重要的古风书法遗物, 一是圣德太子的《法华义疏》毛笔书迹,另有两件金石文都是佛教的佛像铭,即法隆寺金堂的药师像铭(公元607年)和法隆寺的释迦像铭(公元621年),各接近北朝和隋朝的书风,见证了历史上中国书法影响日本书法的轨迹。显示早年中国书法对日本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输入、开展有密切关连。

附注
第一次的派遣在公元607年(推古天王15年),翌年回国,第二次的派遣在公元608年,翌年回国,此两次的遣隋使都是小野妹子。第一次的遣隋使小野妹子回国时,隋史裴世清也同行到达难波(今天日本的大阪市),同年,因回送裴世清回国小野妹子再入隋。第三次派遣遣隋使是在公元614年,翌年回国,此次的遣隋使是犬上御田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书法强力地影响日本书道史的形成与发展,从日本的第一件书迹开始直到近代约一千五百年间,一代又一代未曾断绝。
  • 在日本书道史的研究著作史上,毫无疑义地一向都肯定日本书法出于中国书法之说。从日本书道史研究著作所采的分期界标,也可以明显观察到日本书法的史脉和中国书法无可分割的深刻关连。
  • (shown)中国书法传入日本以〈千字文〉的传说最古。已故日本书道学者饭岛春敬提到“一般传说认为此时可说是习字的开始,日本书道史的第一步” 。
  • 现今有迹可考日本的第一件书迹《法华义疏》,是纯粹中国风的书迹,产生在七世纪初,带有中国南北朝的书风。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