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报实录:和珅活时富甲天下,死后耻甲天下

郑介文选介
font print 人气: 49
【字号】    
   标签: tags:

和珅,字致斋,满洲正红旗人。少时家贫,以官学生充銮仪卫校尉。因其机灵善辩,仪表堂堂,一次偶然机会,得到乾隆帝赏识,遂步步高升,以侍卫擢副都统,迁侍郎,入军机,授内务府大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晋封一等忠襄公,赏戴双眼花翎,在乾隆后期,任军机大臣达二十四年之久成为乾隆朝最受宠信的权臣。其弟和琳曾任四川总督。一门豪贵,势焰熏天,朝中文武,争相奔走其门。每当和珅赴公署视理事,朝臣伺立道旁,惟恐落后,时称“补子(给和珅当候补儿子)胡同”。以致有人作诗讽曰:

铺衣成巷接公衙,
曲曲弯弯路不差,
莫笑此间街道窄,
有门能达相公家。

现将诗意今译如下:

穿着华服迎接和珅到衙上班,
踏着曲折的道路也不敢怠慢。
不要取笑这里的街道狭窄,
这里有门路钻进去可做高官!

和珅本无才学,品行也不端正,唯靠善伺乾隆帝的喜怒以得宠。在其把持朝政的二十多年中,公然卖官,招权纳贿,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凡不附己者,辄借机在乾隆帝面前进行陷害,必欲去之而后快。朝廷内外,自督抚以至府县,皆以贿赂和珅,为巩固自己地位和升官发财的途径。他一生聚敛了许多人的财富,成为清代最大的贪污犯。不仅如此,和珅依恃乾隆帝的宠爱,出入宫廷,凡遇喜爱之物,占为己有;四方进贡的奇珍异宝,(往往也是上好的珍品)都落入和珅之手,次一等的珍宝才能献入宫中。如孙士毅从安南回京、持一由明珠雕成的鼻烟壶,想献与乾隆帝。和珅见之,十分喜爱,向其索要,孙士毅因已经上奏,所以未敢应允,但数日后,鼻烟壶还是落入了和珅之手。又如宫中某处,陈一直径尺许的碧玉盘,为乾隆帝钟爱之物,一日,被七阿哥不慎打碎,求于和珅,和坤珅拿出一盘,其色泽、尺寸等皆超过所碎者。仅此两事,即充分体现了和珅的专宠和豪富。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将皇位传给太子颙琰,改年号为嘉庆,乾隆自为太上皇,仍对和珅宠信有加。嘉庆帝虽心中对和珅极为厌恶,但碍于父亲,仍不得不勉强容忍,竭力周旋,呼和珅为“相公”而不称名,凡有上奏太上皇之事,皆由和珅代理。和珅推荐自己的人吴省兰,为嘉庆帝抄录诗稿,藉以窥试嘉庆帝对自己的态度。嘉庆帝心知其意,故意不动声色,以安和珅的心。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日,太上皇乾隆病逝,和珅失去靠山,嘉庆帝立即指使给事中(官职名)广泰、王念孙,御史广兴、郑葆鸿等人,参劾和珅种种专权不法的罪行。初八日将和坤革职下狱,户部尚书福长安(人名)等,也被指为和珅同党,而革职拿问。十五日,嘉庆帝颁发诏书,宣布和珅二十条大罪,命王公大臣会审,和珅一一招供不讳。十八日,令和珅狱中自尽,同时,令福长安到关押和珅的狱中,跪视和珅自尽后,将福长安押回本狱,定斩监候,秋后处决。和珅已死,削去公爵,撤出太庙,并毁专祠。和珅亲信苏凌附、吴省兰、李潢、李光云等,皆降革有差;其余为和珅荐举或曾奔走其门下者,“悉不深究,勉其改过,咸与自新”。

嘉庆帝惩治了和珅,派人查抄其家产,发现其私建楠木房屋,“僭侈逾制,仿照甯寿宫制度,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其所建坟茔,设置亭殿,隧道,当地居民称之为“和陵” ;所抄家产,计田地80万亩、当铺75座,银号42座、赤金580万两、生沙金200万余两、金元宝1000个、银元宝1000个、元宝银940万两,其他珍珠、白玉、珊瑚、玛瑙、钟表、宝石、绸缎、瓷器、古鼎、人参、貂皮等不计其数。其家产登记者共109号,已估价者26号,值银202000千多万两。当时清廷每年财政收入为4000余万两,而和珅家财仅已估价者,即相当清朝全国五年的财政收入。和珅的两个仆人,被抄没的家产,也值银700万两之多。所有抄没的财产,入国库者为数甚微,赏给臣下者亦寥寥无几,绝大多数皆入于宫禁,故民间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谚。

和珅的死,再次证明了一个真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都报。” 有人讲:“和珅活时,富甲天下;死时惨甲天下;死后耻甲天下。” @

(事据《清史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代乾隆年间,一位广平县的知县,因事赶到京城,在朝房里,遇到了大学士和珅。
  • 王杰(1725~1805年),字伟人,号惺园,一号葆醇,陕西韩城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任内阁学士、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左都御使,兵部尚书。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任军机大臣;次年拜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嘉庆帝亲政后,又被委以首辅。史书上说他为官四十余年,“受两朝知遇,始终无间”。
  • 从这两首诗中,似乎体会不出和珅对自己的贪污贿赂之举有多少后悔之意。也许就像很多人认为的,和珅的贪,是因为背后有一个长期默许他的人—乾隆皇帝,乾隆需要的一些大笔开支,国库不够支用的,和珅都能从贪污贿款中帮他搞定,让皇帝没有后顾之忧。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偿还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阳间法律无法审判,上天也绝不饶过,无论时间长短。有的是当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个发生在清朝的神异故事就在告诉世人:无论何时害了人命都难逃报应的。
  • 古今中外,在剧火的大灾难发生时,谁能让“神出手”得到奇迹福祐呢? 本文这些真人实事给了我们参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善有善报,可能是事后报,也可能是立即就报!报应不爽呀!
  • 清朝撰写《劝戒录》的梁恭辰的父亲曾担任江苏布政使,与苏州江铁君是以诗文相交的朋友。江铁君曾出家为僧,后又还俗,回归儒学,不过他应该还是相信因果报应的。他曾讲了这样几件离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没好报”这样的说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善报,甚至还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觉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着一切,祸福早已注定,好人遇到的坏事,恰恰是老天在帮你消减之前的罪业,以让你在消减完罪业后,来世得福报。清朝梁恭辰编撰的《劝戒录》中记述了两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带从事盐业生意。他性格素来豪爽,虽每日与钱打交道,却并无利欲之心。
  • 善有善报,自古不虚。据清朝梁恭辰的《劝戒录》记载,浙江仁和县(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经营盐业,家道殷实。
  • 人们常说善恶有报是天理,那么如果心有所求的善举,善报又如何呢?若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会遭恶报吗?这两个故事耐人寻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