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衷大卫王之星的人

—访大卫星收藏家泽夫‧巴坎
文/Rani Shoket
font print 人气: 116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月3日讯】大卫王之星(Star of David),又称六芒星、大卫星、所罗门封印、犹太星等,是犹太教和犹太文化的标志。以色列建国后将大卫星放在以色列国旗上,因此大卫星也成为了以色列的象征。

以色列人泽夫‧巴坎(Zeev Barkan)专门收藏有关大卫星这种符号的图片。在他的部落格上刊登了几千幅这样的图片,有些是他自己照的,有些是其他的收藏家、研究人员和艺术家从世界各地寄来的。每一幅图片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我在他耶路撒冷的公寓里见到了他。

从纸灯笼到大卫之星网站

巴坎毕业于希伯来大学(Hebrew University),退休以后才开始收藏大卫星这个爱好。那是在三年以前,他和儿子从印度买了很多五角形的纸糊灯笼,打算在以色列卖,可是发现卖起来没有他们想像的那么容易。

巴坎说:“有人告诉我,如果想要卖给犹太人的话,就得再加上一只角。”听了人家的忠告,他们花几个月的时间试制出了六角形的纸灯笼,结果在以色列卖得非常好,一直到现在还在卖。

以色列这个市场毕竟不够大,巴坎准备向国外市场进军。于是他建立了一个关于大卫星的网站,并在网站上卖他的六角形灯笼。他相信,对大卫星感兴趣的人可能会是他最好的潜在顾客。

“我并不是什么专家,”巴坎谦虚的说。可是没有人能比得过他,他已经出版了三本关于大卫星的书,举办了五次展览,每天总共有700人次访问他的两个网站,一个英语网站,一个希伯来语,而且人数还在增加。

巴坎每天在他的网站上帖新的照片。他说,“这真是一个永不枯竭的海洋,每天人们都有新的图案出来,我觉得我不可能把它们都收集全。大卫星在许多族裔和文化中都很常见,包括犹太教、基督教、穆斯林、占星术,还有(牙买加)塔法里教等等。”

在世界上不同的时期、地区和文化中,大卫之星的造型都有所不同,巴坎可以举出几十种例子来。在希伯来文化中,人们管它叫做“摩根大卫”(Magen David),Magen在希伯来语中有“保护”之意。

这是我的生命

除了卖纸灯笼挣钱之外,巴坎已经对这个迷一般的符号着实产生了好奇,并决心对之进行一番深入的研究。于是他从师于哥德曼(Zeev Goldman)博士,一位103岁的考古学家,他现居住在一座养老院里,几乎已经完全失聪。

巴坎说:“他的头脑一点儿也不糊涂,而且精力充沛。”他们一起研究大卫星的历史起源。巴坎没有透露太多关于他们所做的研究,只是承认哥德曼博士已经有了一个重大发现,这个发现一旦公诸于世将引起考古界不小的震动。

目前,巴坎几乎把全部的时间都放在了大卫星上。他说:“我把每分每秒都用在这上面了,这是我的生命。”

从古到今,大卫星一直在人们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不仅是作为宗教的象征,在当代艺术中也很常见。许多访问巴坎网站的人都是现今的艺术家,想要从这些照片中获得一些有关大卫星艺术创作的灵感。而犹太文物收藏家,专业及业余摄影艺术爱好者都源源不断地从世界各地给他寄来各种形状、颜色、尺寸和材质的大卫星的图片。

巴坎和所有联络他的人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我问他每次发现了新的大卫星图案时是什么感受,他说:“非常兴奋!我会马上把儿子叫来开始录影,他拍摄,我解说。”

巴坎的部落格是:http://star-of-david.blogspot.com/。希伯来文:http://magendavidalbum.blogspot.com。


耶路撒冷公园内一岩石上镶嵌的铁制大卫星。(Zeev Barkan提供)


大卫星与和平鸽造型的空气清新器饰物。(Zeev Barkan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据中广新闻报导)阿里山林班地大火,火势终于获得控制,成大卫星资讯团队公布首幅火场全览图,可清楚看到火势延烧与浓烟分布的范围,更把拍摄灾后的清晰影像与灾前的影像进行变异分析,精确计算出此次山林大火所焚毁的面积,这些资讯已经在第一时间提供给林务局,作为灾损评估与灾害调查之用。
  • 交通部民航局在2002年推动新一代航管自动化CNS/ATM,时间长达10年,新的设备8月起测试,预定2011年上线,这一场航管革命,开启台湾航管走入卫星与数位化新纪元。
  • 土星的第3大卫星土卫八(Iapetus)1671年被发现以来,它一半明亮一半阴暗,反差近10倍的“阴阳脸”外观一直是天文界的谜,最近,欧美合作发射的土星人造卫星传回新的照片,解开了这个谜团。
  • 伴随着飘扬的五彩布条、七彩霞光,有着绝世神功的侠客在操偶师的掌中翻腾跳跃,源自台湾的“金光戏”是1950年代流行的布袋戏的一大种类。同一时期,美国知名布偶剧电视节目《芝麻街》(Sesame Street)的角色猪小姐(Miss Piggy)与青蛙科米(Kermit)自布偶师Jim Henson在1955年创造以来,成为美国电视、电影行业重要的文化象征。当台湾布袋戏来到美国,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本报记者专访现任台北偶戏馆馆长的蔡易卫,分享他两年前访美交流的经历。
  • 2023年中秋节前后,Gene身穿一袭黑色旗袍,现身在伦敦的公益慈善演唱会中,用英文唱出邓丽君原唱、苏轼作词的〈水调歌头〉,也就是华人耳熟能详的《但愿人长久》。(Gene提供)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Gene身穿一袭旗袍,在伦敦一场演唱会中用自己翻译的英文唱出邓丽君名曲《但愿人长久》,引领西方人领略千年前苏轼《水调歌头》中美丽的月色、对天人究竟的思考、挚爱家人的系念,以及一个凡人对生命永恒美好的期盼。
  • 2021年香港摄影师高仲明移民台湾。(宋祥龙/大纪元)
    恶法如影随形、无所不在,“这就很像一把无形的刀架在你的身上。我觉得这是最恐怖,比直接不让你说,更恐怖。”早年到中国采访,他看透了暴政下受荼毒人们的血泪悲歌。他预见中共黑手下的香港将“慢慢脆弱、慢慢腐化”。于是他与妻子选择移民与香港生活状态接近的台湾。
  • 想想看古代,确实没有便利商店,也确实没有线上购物,不太可能有物流的概念,或是快递等现代的名词出现。不过,如果你阅读过古书,孟子说过:“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孟子何许人也?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距今至少有两千多年。看看《货郎图》,想想这句话,谁说古代没有物流的概念呢?再看看这些货郎,他是不是肩负着物流的概念?然后实践了孟子的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的概念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