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诗话

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142
【字号】    
   标签: tags: , ,

“三五良宵节,上元春色和”、“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元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文化意蕴浓厚,历代文人雅士诗咏数不胜数。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元夜、元夕、灯节等,此节日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在大地回春之时,故有“一元复始”之说。

相传元宵节起源于道家祭神礼仪,据《岁时杂记》记载,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合称“三元”。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庆祝。秦末时亦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说。

汉武帝时,把对“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汉明帝时,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不论士族庶民,一律“燃灯敬佛”,以示对神佛的尊敬和虔诚。此后,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道文化的影响扩大逐渐在我国扩展开来,历朝历代都以此为一大盛事。是夜,天上皎洁的明月与地上辉煌的灯火交相辉映,诗人则是以生花之笔,描述了此节日的习俗和特色,让后人传诵不已。

元宵节的月,是历代文人描写之点。如唐代苏味道写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明代唐寅写的:“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元宵》);清代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把元宵节的月与灯、春与人描写的淋漓尽致。

灯,是元宵节的主角,元宵节也称灯节,有祭祀、敬神、驱邪、祈求光明之意,是历代文人描写最多的。元宵节的灯多种多样,有梅花灯、荷花灯、仙鹤灯、长鲸灯、鳌山灯等,灯上画着著名的神仙故事和历史故事。届时君臣百姓都去看灯或猜谜语,从故事或谜语中受到智慧的启迪,传统文化中的内在精神,从善如流、见贤思齐、弘扬正气等道德理念深入人心,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代时,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唐代卢照邻写的《十五夜观灯》诗:“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形像的描绘了灯火规模之大,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的五彩缤纷,甚至一直绵延不绝的与昊昊天穹连成一片,远处的(灯光)恍若点点繁星坠地,靠楼的(灯光)似明月高悬。

从这里人们可以了解到盛唐时“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的城市风貌。宋代以后,人们对元宵节依然重视,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彩灯。如苏轼写的:“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辛弃疾写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青玉案.元夕》)

元宵。民间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宋代周必大在《元宵夜煮浮元子》中写道:“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清代符曾写的《上元竹枝词》:“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描绘出人们卖元宵、吃元宵的场景;清代丘逢甲写的《元夕无月》:“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描写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团圆的渴望。

大地回春的夜晚,春天的来临,人们心情愉悦,宋代范成大在《元夕立春》中写道“雪林一夜收寒了,东风恰向灯前到。今夕是何年,新春新月圆”,描绘出“眼前无限春”的特色;清代阮元在《羊城灯市》中写道:“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描写出月光伴着春色扣门而来,诗人对着一阑如水的月色,一窗氤氲的灯火,心境澄澈而平静,挑灯捧书夜读。

元宵节文化内涵的核心是祭祀敬神,驱除邪魔,祈求光明,迎接春天。正月为春季万物生机萌动之时,在开春祈求丰年;在正月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表达团圆、平安、和平的意愿,诗人们的优美诗句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期盼。

--转载自明慧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传统文化中,过年时有一些风俗习惯,这些风俗是怎样流传夏来的?黄历新年的历史悠久,据传起源于殷商时期…
  •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 爆竹,民间又称之为“爆仗”、“花鞭”或“响鞭”等.....................
  • 中国民间称初七这天为“人日”、“人口日”、“人七日”、“人胜节”、“人庆节”、“人生节”、“人气” “七元”或“七元日”、“七元节”。此节是中国古代比较重大的节日,但是今天在中国已经消亡,在日本还在流行。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踢毽子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是古代“博戏”的一种。中国人踢毽子的历史很长,在汉代的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认为踢毽子最初来源于蹴鞠,而蹴鞠相传为黄帝所作。这么看来,这小小的毽子,其来历也非同寻常。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每年的3月17日,纽约市都会在第五大道举办盛大的圣派翠克节游行,这是全球最著名的圣派翠克节庆祝活动之一。圣派翠克节(St. Patrick's Day)的习俗包括穿戴绿色服饰、饮用绿色啤酒或苏打水、装饰三叶酢浆草,爱尔兰矮精灵是常常出现的角色。而在中国,虽然没有专属于绿色的节日,但许多饮食文化、民间习俗与传说,也蕴含着与圣派翠克节相呼应的元素,联想起来还别有一番风味。
评论